说一下为什么要“黑”经济学
其实根本就没黑,而是这个问题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其实涉及得并不多,使用其中的概念并不能解释最根本的问题~
边际成本递减,这个概念用在这儿就是错的。
@巨馍沾酱 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边际成本只能摊薄固定成本(比如房租水电等),不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比如纸杯、饮料成本等)。多卖一杯就能摊薄一半的固定成本么,常识告诉我们显然不会。
边际效用递减,这个概念在这儿同样是错的。如我所说,第二杯半价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让一个人喝两杯(商家所有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不是靠我们瞎猜的,可以直接看与这一行为匹配的市场宣传手段,比如说广告中的诉求——显然是号召大家聚会,而不是一个人喝到死对吧)。既然消费者不是单一的,何来边际效用递减?
价格歧视,这是我最初想吐槽的一个重点。为什么会有forever alone这样的“人参公鸡”出现?价格歧视从狭义上来说,就是对于单一消费者喝第二杯的边际效用递减了所以不愿支付同等价格,所以卖家通过降价(但第二杯价格仍高于成本价,或者降得狠一些让第二杯单价低于成本但两杯总价高于总成本)来吸引消费者进行重复消费(毕竟不是科班出身,只是必修了几门基础课,说得不对请使劲拍砖)。听起来很合理对吧,但其隐含假设是:卖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单一消费者花费更多(或者说喝更多饮料)。这一假设无视了卖家通过广告诉求而明确给出的行为目的:并非让单一消费者花更多钱,而是营造一种聚会的气氛,一方面提升品牌形象(不仅仅是快餐,不仅仅是健康,还有人情味),另一方面引发群体消费增加消费者数量(当然了“人多好过年”两个人的消费额一般会大于单人的二倍,所以平均消费额也会提升)。
纳什均衡中的帕累托改进。这一点是我最初没有想到的,感谢
@巨馍沾酱 提供新思路~我粗糙地把这种寡头之间的心照不宣理解为一种不违反垄断法的古诺勾结,不过跟消费者与单一商家的博弈离得相对较远,所以不展开了。
不吐槽,心平气和地来说:分析不仅要基于理论,更重要的是基于行为者的目的和动机,不然容易走偏。
@巨馍沾酱 后来进行了更新(看不到更新时间点,所以我把“好吧,
@科学家种太阳 提到的情况其实挺有意思的,那就也提一下”下面的内容认为是新加的,建议在产品上没有做类似设置时,回答问题的同学可以自己加个分割线,这样方便其他人了解整个思考过程,对自己也是一个线索),开始考虑多个消费者而非一人喝两杯的情况,个人觉得总算是走上正路,不再继续进行alone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