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新能源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期货论坛搜索导航短信En
当前位置:钢之家 > 钢铁论坛
   
搜索
显示模式:
查看: 8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60年,上海因你而“加速”

[复制链接]

210

主题

100

回帖

901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13:10: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60年,黄浦江依然静静流淌;60年,上海已经历沧桑巨变。

地铁、大桥、隧道、内外环交通纵横;钢铁、化工、造船工业蓬勃兴起;航天、信息、现代光源工程日新月异———建设上海“两个中心”的宏伟蓝图正在逐步实现。


告别技术落后、肩挑手扛的昨天,传承了父辈的拼搏奉献,新一代上海职工以勤劳和智慧为这个美丽的城市添上了一笔笔浓墨重彩。

万吨水压机vs“上海光源”

不一样的奇迹,一样的精神

1961年12月,当江南造船厂工人工程师唐应斌和他的同事们欢庆国内首台1.2万吨水压机成功建成时,他们也许不曾想到,40多年后的今天,上海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航天工程、信息工程、基因工程乃至上海光源工程,将上海、上海人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从60年前的艰苦奋斗、到21世纪的知识革命,撑起这片“新天地”的,是一代代上海职工勇于开拓、自主创新、自我奉献的精神!

首台万吨水压机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为改变大型锻件依赖进口的局面,制造国内首台万吨水压机的重任落到了江南造船厂职工的肩上。

一无资料、二无经验、三无设备———“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唐应斌研制电渣焊“以身堵漏”、起重组长魏茂利用“土办法”将百吨零件拖进车间……

试验、失败、再失败,经过4载春秋,代表我国工业生产崭新水平的首台万吨水压机终于“面世”,它是上海工人阶级用奉献精神锻造出的令人惊叹的杰作。

“上海光源工程”

高素质职工创造的又一奇迹

1988年9月7日,上海航天基地独立设计、自行制造的“长征4号”火箭载送“风云1号” 气象卫星成功进入太空。这一刻,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的唐锦发终身难忘。“刚从上海汽轮机厂调往卫星研制基地时,我对卫星是怎么回事一窍不通。”条件差、设备简陋,大伙儿不计较待遇、克服重重障碍,这支当时的卫星研制“游击队”从每一次卫星发射中总结教训、改进技术,“从立项到研制成功,第一颗气象卫星用了整整10年时间,现在我们最快只需33 个月就能造出一颗气象卫星,航天人的素质也在‘飞跃’啊!”唐锦发深有感慨。

21世纪的今天,我国迄今最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光源工程”再一次让世人目光聚焦上海———当巨大的“鹦鹉螺”矗立于浦东张江时,当第一缕同步辐射光“诞生”,跻身世界前列的“上海光源”令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数百名职工为之骄傲和自豪。告别60 年前的技术落后,上海的科技界职工正以其高素质、高技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作为年青一代科技人员,能够参与‘上海光源’建设是我们的荣幸。”上海光源工程技术安全组副组长曹玉祥说。2006年,小曹和一批职工加入上海光源工程队伍,成为储存环分总体工艺员后,他将安装现场当成了自己第二个家。为了确保设备安装不出现丝毫偏差,小曹每天要绕着432米的储存环安装现场走上10多圈,一年半内走破了十双鞋子;发现一个细节上的差错,他常和同事争得面红耳赤。正是小曹等一批工艺员的兢兢业业,为上海光源工程按期、优质建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像小曹一样,一大批年轻的高科技人才和“上海光源”同步成长起来。应用物理研究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10年前,所里只有30多名博士,而如今,700多名职工中就有160多名博士,他们中很多人都已成长为上海光源的骨干,并将在新的科研任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过江隧桥从“0”到“14”

经典工程源自建设者的创新开拓

60年前,上海虽然被称作远东第一大城市,但当时,全市只有934辆公交车和电车,44 条公交线路,线路长度352公里。与此同时,一条黄浦江把上海一分为二,浦东和浦西之间没有一条隧道、一座大桥。

60年后,旧貌换新颜。今天,全市有公交线路927条,公交车辆1.7万辆。另外,还拥有 8条越江隧道、6座过江大桥,另有7条隧道在建。到明年“五一”前,上海地铁将形成11条线路400公里的运营网络,“工作在黄浦区,家住在松江”将成为上海大都市新的风景线。

巨变,源于上海职工无怨无悔的付出。

隧道施工创造经典

上海城建集团隧道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赵峻自豪地对记者说,近10年来,他参加过地铁6、7、8、9、10、11号线的建设,无数个不眠之夜在工地度过。在他的记忆中,地铁施工中遇到过无数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但是,职工们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勇于攻关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让赵峻印象最深的是2007年底,他和公司的技术人员、职工参与了地铁9号线6标徐家汇站-宜山路站区间施工。盾构在切削第一道槽壁初期就碰到了较大困难,切削过程中,刀盘油压快速上升导致刀盘驱动泵跳闸,刀盘被槽壁卡死,需多次启动才能正常运转,有时必须设法使盾构后退才能正常开启刀盘。在每天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不断重复以上操作,才能实现每天1到3厘米的推进量。为此,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经过多次专题讨论,制定了水循环的降温措施,有效解决了问题。

该区间工程是我国软土隧道施工史上全断面穿越高强度地下障碍物的首次尝试,书写了我国隧道施工史上盾构成功穿越的经典案例。

风雨中建设东海大桥

东海大桥的建造过程是另一个“经典”。市劳模集体、该公司东海大桥(v标)主桥安装工程项目部的500多位职工在茫茫东海中造大桥,难关一个接一个,尤其是碰到台风和风浪袭击时,他们面对的风险更是难以预料。

一次,台风预报来时,336平台正好在浇注一根钻孔桩,如果停下来,这根桩就会报废。该项目部领导一方面镇定地组织职工有序上船,一方面,由海上拌台负责人戴光良带领有关职工坚持完成浇注。直到晚上11点多工作完成,所有人才撤离施工现场。

再见布票粮票

付出汗水和智慧收获幸福新生活

解放初期的上海,物资供应十分稀缺,部分生活用品只能限量供应。当时全国每年生产的衣料分到每个人身上不足一尺,每年的钢产量分配到每个中国家庭,还不够打一把菜刀。 60年来,上海职工积极投身经济建设,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当年的布票、粮票、肉票,如今只留存在老一代的记忆当中了。

1972年,上海石化在金山卫的杭州湾畔围海造地,踏上了创建之路。1977年,上海石化投产,很快,全国人均穿衣用料从不足一尺增加到了一米。说起石化的发展,19岁就进企业的戴进宝感慨万千:“当时主要生产全靠国外的技术设备,我们什么也不懂,为了产品尽快上马,我们几千个职工,人人都在学习。”

戴进宝回忆说:“当时有的职工背着工具包、拿着资料整天围着机器琢磨,有的很晚还在宿舍的帐子里看书,还有的随身带着小凳子,一有机会就坐下来学习。”就这样,职工们写就了石化的成功之路。

20岁的高国强1989年进入上海石化工作,刚开始面对机械装备时,他说自己“脑子里一片空白”。但是,高国强相信勤能补拙,“看到老外的操作,不管是什么,先把每一个动作都记下来,然后再回去慢慢琢磨”,他光是笔记就记了三大本。高国强一步步成长为技术能手,他的工作心得被编成了教材。

像高国强这样的技术能手,上海石化还有很多。正是靠着职工们的苦学、实干,上海石化不断开发新产品,应用新材料,推出新品牌。

在宝钢,技术能手和发明家同样层出不穷。韩明明,一个普通的上海工人拿下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孔利明,一名普通的汽车电器修理工,获得国家专利77项。杜国华,拥有12 项专利,从一名仅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逐步成为宝钢技能专家……

靠着无数职工的努力,宝钢屡创辉煌。1949年,我国钢产量只有十几万吨,还不够每个中国家庭打一把菜刀。而从1978年开工建设到今天,宝钢年产钢能力达到3000万吨,产品销往国外市场。在2008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位列259位。

提升素质、挑战自我、创造辉煌。时代在变迁,上海在变迁,21世纪的上海职工有理由相信———他们创造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 ※ ※ 本文纯属【乃思土迷秋】个人意见,与【钢铁论坛 | 钢之家钢铁网】立场无关※ ※ ※
回复 快速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关于钢之家|联系方式 |服务项目|服务报价|技术服务|在线订购|企业短信|会员注册 | 网站动态|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与建议|在线客服|我要纠错 |==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