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热度尚未消退,“都市圈”概念席卷重来。
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
根据意见,未来将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同时,要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实现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允许都市圈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地区调剂。
从强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到都市圈,从城市群到大湾区,中国城市格局正在发生第三次洗牌。从重工业为王到外向型经济崛起,东北重工业城市和沿海外贸城市先后崛起。
如今,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时代到来,中国城市格局第三次洗牌已经开始,谁将从中脱颖而出?
01
都市圈VS城市群VS大湾区
什么是都市圈?它与城市群有何区别?这两者又与大湾区有何不同?
先举个简单例子,粤港澳是大湾区概念,而除去港澳之外的珠三角九市,则属于城市群范畴。在珠三角城市群内部,又进一步划分出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圈,在这三大都市圈中,广州、深圳则又属于中心城市。
显然,从中心城市到都市圈,从都市圈到城市群,从城市群到大湾区,正是层层递进的结构。
中心城市,必须在行政、经济或产业层面具备强大辐射力,一般都是特大或超大城市。所谓特大城市,指的是城区常住人口再500万到1000万之间的城市;而超大城市,则是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人口是基于城区人口而来。有城才有城区人口,菏泽总人口高达873万,超过南京和济南,但其城区人口只有80多万人,只能被列为中等城市。
都市圈,是基于中心城市辐射而来、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同城化是成熟形态。无论是轨道交通还是公共服务,乃至更为至关重要的行政户籍,都将打破藩篱,实现均等化发展。这其中,最典型当属广佛都市圈,广佛已经基本构成同城化的形态。
城市群,是都市圈基础上,由若干个都市圈组合而成的城市结构,城市之间存在经济、产业上的分工与合作。
至于大湾区,则是城市群与海洋经济的结合体。大湾区脱胎于城市群,但与城市群相比,多了海洋经济、国家对外门户的双重特征。这在《粤港澳大湾区定调,广深港澳谁是中国湾区第一城?》一文中有详细论述。
与城市群的单一功能相比,湾区一般都拥有“湾区群”+“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的四重效应。除了粤港澳大湾区之外,世界其他三大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大湾区均是如此。
换言之,中心城市是都市圈的基础,都市圈又是城市群的基础,城市群与海洋经济结合又会产生大湾区。
再以长三角为例,长三角属于典型的城市群,上海是其中最大的中心城市,而杭州、南京、合肥则属于次级的中心城市。
在长三角内部,上海、苏州等城市构成上海大都市圈,而杭州、南京、合肥也都有自己的都市圈辐射范围,其中南京都市圈横跨江苏安徽两省,徽京之名就是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