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5-6-22
- 最后登录
- 2014-5-24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445
- 精华
- 0
- 帖子
- 74
|
文/难得糊涂
新干线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干线刊登之作品,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据此操作,风险自担。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干线的支持。
“目前钢材期货各方面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大概在奥运会之后的3个月内推出。”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领导2008年8月初作出了这样的表态,斟酌着这样含糊的表态,笔者想起曾在2006年11月曾撰稿《钢材期货推行与反对背后》一文,现在回看当时的观点,似乎仍存在进一步补充修正的空间,这里再度把问题摆出来,与大家共同沟通。
看过了作者给出的标题,大家对于笔者撰文的目的或许也略有所知了,一起进入正题。
钢材期货推行的终极目的究竟为何?
这里的分标题,是笔者最大的疑惑。无论怎么算起来,笔者也可以把自己理解为钢材行业内人士,也与各市场电子盘有过各种形式的亲密接触。屈指算来,国内钢铁准期货电子盘也有不少了,最先发展起来的斯迪尔钢铁、而后是大宗钢铁、再后是我的钢铁网、中联钢网、北方兰格钢铁网,以至最新的广东欧浦。
这其中运营理解为成功的,现在看来似乎没有能够真正谈及成功的概念,无论是曾经火热到何种程度,现阶段的钢铁电子交易盘都只能用“惨淡经营”来形容。究其缘由,笔者以为,主要因素如下:
其一、参与主体积极性问题。纵观各主要钢铁电子交易市场,其参与主体都是以民营钢铁流通贸易商为主,当然,部分市场自身就是参与交易的“玩家”,另外辅助加上部分国内闲散资金。在钢铁电子交易市场最为火热的阶段,也就是2004年至2006年间,无论是螺纹钢、线材交易品种、抑或是热卷交易品种,基本都是少数较大资金投入方与众多闲散小资金的博弈。说博弈是学术化、美化后的说法,实质上,电子盘走势与现货市场高度关联的同时,也完全体现出了期货交易的“赌性”。当一方“赢钱”以后,另一方的参与积极性就在逐步淡化。问题很简单,“赌输”的想要翻本,最终发现身陷其中,这样的例子,在深入接触电子盘鼎盛时期案例中,是不鲜见的。一个区域参与主体参与积极性淡化,就会出现电子交易市场辗转他地,另觅新空间、寻找新的参与群体的做法,大白话一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其二、交易保证金制度变更。在商务部《关于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限期整改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后,各钢铁电子交易市场被迫将交易准备金,由原来的10%以内上调至20%。类似的变化,可以认为是在参与主体本身积极性严重受挫之后,又泼了盆冰水。虽然其后新起钢材市场创造借鉴“股市权证”交易模式,创造了认购、认售交易模式,现在看来在人气几乎散尽的今天,这一“创新”变化能否再度激起人们的赌兴,真的还需要认真观察。
其三、交易市场自身制度缺失。这一问题从上述其中的钢材电子交易市场被起诉、乃至被查封财产可看作是典型案例,其余类似市场主体自身参与交易,市场内部交易管理人员直接间接参与交易的问题,更是始终存在。交易市场自控制度的缺失,逐步丧失了其独立第三方平台的公正性,可信度受质疑后,市场活跃度渐失,应该是情理之中的结果。类似制度缺失,还存在参与方专业知识不对等造成的“盈利”、“亏损”,参与主体能力及配套教育缺失。
分析到这里,笔者回到分标题问题上来。钢材期货推行,打出的旗帜是“有效调控钢材价格,防止市场大幅度波动”,然而,从各个钢材准期货电子盘运作的模式、过程、结果来看,这个问题却值得深思一番。当钢材准期货电子盘运作到鼎盛时期的时候,以螺纹钢为例,的确起到了左右市场价格的作用,但是当参与主体活跃度出现问题的时候,这种局面就出现了变化,慢慢地,电子盘沦为了“钢市闲散投机资金俱乐部”(俱乐部里发生的事情,自然不便过多揣测和探究了)。
上期所钢材期货优势与劣势剖析
说到底,钢材期货交易品种能否成功,笔者看来不能缺失了“持续的参与主体活跃度”、不能丧失了“公信度”,说到底交易群体需要广泛吸收,并且要一直要具备吸引参与主体地方。
上期所如果推出钢材期货,初期不缺少公信度,这一点现在姑且可以认定的。此外,上期所的交易保证金必然也是其优势之一,至少会比20%低许多。现在看来,优势大抵如此。
上期所能否吸收到广泛的参与群体,这一点先打个问号。原因十分简单,钢材期货、钢材期货,要能够吸引到钢材相关主体——钢厂、流通商、钢材终端用户的参与。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笔者仔细回忆了、查阅了几乎所有主流钢厂的言行,没有一家明确表示过反对钢材期货。对于众多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来说,目前对于期货交易的许可制度上是否顺畅,的确还是个不明确的问题。鉴于此,没有参与的冲动,估计懒得理会所谓的言论是比较理智的。
另一方面,对于众多经过准期货洗礼的钢铁流通商家而言,是否有必要参与钢材期货?能否起到“套期保值”功能,的确还是大大的问号。毕竟,初期传言的交易商品仅限于线材,即便扩充到螺纹钢品种,钢铁流通商家究竟是把上期所当作是一个更大的“斯迪尔”,到里面接着玩,还是拒绝,同样也是未定的问题。毕竟,在准期货时代,钢铁流通商家已经尝试到投机资金介入后曾经出现的效果,专业知识上流通商不如投机资金操盘手、资金实力上同样可能不是一个数量级别,“水深了”是事实,但这要求“游泳者”自身“泳技”提升。对于适应了水塘游泳的流通商来说,有没有必要跳进大海里头去博弈(“套期保值”谈不上,那就只能是博弈了),的确是个问题。
简单比较了一下,问题其实很明确了,至于结论,现在还是不作的好,留给大家自己判断。如果说上期所钢材期货的参与主体,只是那些投机资金为主参与主体,那问题就更加暴露出来了。
结语
对笔者来说,经过上述分析过后的担忧,是担心一轮打着“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口号推广下去的钢材期货,最终沦为新增的创收品种(前面《钢材期货推行与反对背后》一文已有详细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沦为市场博弈的一种工具而已。果真如此,那的确就要提前泼上一盆冷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