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5-6-15
- 最后登录
- 2023-2-17
-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20176
- 精华
- 0
- 帖子
- 1441
|
3.3 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
在世界科技史上,德国的工业技术占有重要的一席,而鲁尔区就是德国的许多技术发明诞生地,因此科研基础十分雄厚。鲁尔区许多大企业都有自己的科研机构,并根据企业特点和国际国内市场行情制定自己的科研计划,科研中心和生产中心紧密结合也是德国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制胜法宝。如鲁尔煤炭股份公司下属的煤矿研究中心是全国最大的煤炭研究机构,拥有17个研究所、4个实验场以及计算机处理中心,科研人员曾达1 100多人,研究成果有力地促进了煤炭工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煤炭的综合利用。面对新的形势,鲁尔区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改革创新,加强科研界与经济界的合作,从多特蒙德、经过波鸿、埃森、哈根直到杜伊斯堡建立一条横贯全区的技术之路,把区内的经济中心和研究中心联系起来,以加快科研成果的应用,并建立鲁尔区风险资本基金会和新技术服务公司,为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和咨询。其次,改革传统教育,创立新兴学科,并把高等院校的教育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州政府试图将鲁尔区建成欧洲高等院校区。现鲁尔区拥有15所高等院校,14万多大学生,其中对区域经济有重要影响的理工科和经济专业学生占总数的63.5%,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
另外,用新技术改造老工业。鲁尔区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单纯发展新兴工业,所以,在发展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加快了用新技术对传统工业的全面改造,如建立科学技术革新的信息中心,政府帮助企业拟定技术革新计划、结合中小企业具有灵活应用新技术的特点,优先向中小企业转让技术等,大大加快了将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并提升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层次,鲁尔区的目标是成为欧洲新经济中心。
3.4 加强企业间的联系与协作,保证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
鲁尔区大企业之间以及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密切的协作关系,最早出现的煤钢联营的形式,以后又出现煤化、煤电以及钢铁与机械的联营,有的以合同的形式,有的则组成联合公司,既保证了生产,又稳定了销售,使区域内部的资源优势和加工能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例如,鲁尔区所生产的煤约76%在本区消费,主要用于炼焦和发电;鲁尔区的大钢铁公司都有自己的煤田,自行开矿,办炼焦厂,蒂森、克虏伯等大钢铁企业都有自己的煤矿。鲁尔区所产钢材的70%提供本地区机械制造业;煤化工联营从炼焦开始,大力回收炼焦副产品,供化学公司作许多化工产品的原料,如区内最大的休斯化学公司就是从煤矿购入煤,供自备电厂;从炼焦厂购入焦炉气提取甲烷,购入粗苯和酚,生产塑料和橡胶;机械工业与钢铁的联营表现在大钢铁公司大多辖有机械制造业,钢铁工业的中心也是机械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所产的矿山机械70%在本地销售,主要用户是矿山、冶金和化工等。同时,通过有效的企业组织结构,大企业还为当地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配套技术、资金和配套生产。鲁尔区的企业联盟关系促进了区内资源、交通等优势的发挥,使鲁尔区成为既是资源地、生产地和消费地。
3.5 完善交通运输网,推动区域综合开发
鲁尔区原有的交通运输系统就很发达。但由于新建企业以及城市住宅区向郊区发展,出现了区内交通负荷不断增大,边缘地区和核心地区交通相脱节的局面,急需进一步改善交通网络和设备现代化。鲁尔区煤管协会在1968-1973年的交通规划中提出,有计划地对现有的线路进行技术改造,发展区内快车线。1969年鲁尔区架起了高架铁道,解决了铁路公路交叉引起的矛盾,发挥了很高的效能。1975年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多特蒙德和科隆-伍佩尔塔尔-多特蒙德两条高速公路竣工,采用新型列车,时速高达200 km。新建的两条高速公路,一条平行于鲁尔河北,在穿越埃森市区中心时有800 m的地下道,另一条大部分在埃姆舍河旁也以地下道方式通过。在该交通规划中还提出新的高速公路,使区内任何地点距高速公路的距离都不超过6 km。现全区拥有铁路线长度近10 000 km,年货运量超过150 mt。还有6条水运内航道,为此鲁尔区提出在最大限度发挥本区水运优势的基础上搞好水陆联运,加速南北向交通线路的建设,组成统一的运输系统,把全区彼此分隔的工业区和城市紧密地衔接起来,这些措施对全区的综合开发起了极其重要的先行作用。
3.6 开发工业传统资源,拓展区域产业新功能
在逆工业化的过程中,鲁尔区开始对自身积淀的区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思考,尤其重视对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再开发。借鉴英国、瑞典等一些国家的经验,鲁尔区从1989年提出iba计划,运用国际博览会形式,通过工业旅游开发,达到区域复兴。经过长达10多年的摸索,走过了一条从零星景点的独立开发到区域性统一开发的模式,工业旅游已成为鲁尔区的新时尚。
从景点开发模式来看,大致有四种具体模式:(1)博物馆开发模式。最典型的是将一个建于1854年的老钢铁厂改建为一个露天博物馆,其特色是设计了可提供儿童开展各种活动的游戏故事,导游由原工厂志愿者担任。活化了旅游区的真实感和历史感;(2)休闲、景观公园开发模式。蒂森公司将1985年停产的一家企业改造为以煤、钢铁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大型景观公园。该公园占地2.3 km2,内容丰富多样,既有青少年活动场所,又可进行各种文艺演出活动;(3)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即在工厂原址新建大型购物中心,旁边仍保存原有工业设施的博物馆,还配套建有美食文化街、体育中心、游乐园、影视设施,吸引大量旅游和购物的人流。(4)传统的工业区转换成现代科学园区、工商发展园区、服务产业园区等。1998年,区域规划机构制定了一条连接全区旅游景点的区域性旅游路线,这条被称为工业遗产之路连接了19个工业旅游景点、6个国家级博物馆和12个典型工业城镇等,并规划了25条旅游线路,几乎覆盖整个鲁尔区。工业旅游的开发在改善区域功能和形象上发挥了独特的效应。
3.7 完善环境管理和建设,重塑田园都市风光
长期以来,鲁尔区企业各自为政,公害严重,环境污染大于国内任何一地。鲁尔区上空的6 600多个大烟囱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硫磺等约4 000 kt,其中600 kt滞留在本区上空,空气污染严重到汽车无法通行,行人感觉肺疼的程度。矿区排放的污水又严重污染水质,使鱼类曾一度绝迹。为了根除公害,治理环境污染,州政府投资设立环境保护机构,颁布环境保护法令,统一规划。第一个行动就是改造河流,先在鲁尔河上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统,在长达100 km的河面上先后建立起4个蓄水库,108个澄清池,净化污水;又在埃姆舍河口设立微生物净水站,所以至今尚未发生过污水危害居民健康的状况。鲁尔河水利工程设备之先进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除了能解决水污染问题外,还具有蓄水拦洪、发电、旅游等多种用途。另外,全区的烟囱自动报警系统已全部建起,各工厂都建立了回收有害气体及灰尘的装置,使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为了美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制定了营造绿色空间的计划,全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昔日满目荒凉的废矿山披上了绿装,塌陷的矿井成了碧波荡漾的湖泊。目前,区内共有绿地面积约75 000 hm2,平均每个居民130 m2(1968年鲁尔核心地区这一指标只有18 m2),大小公园3 000多个,整个矿区绿荫环抱,一派田园风光,往日浓烟满天,黑尘遍地的景象已一去不复返。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鲁尔河上空蔚蓝色的天空早已成为现实,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拥有1 600多家环保企业,成为欧洲领先的环保技术中心。
总之,经过上述调整和改造,鲁尔区远不是一个衰落的工业区,而恰恰相反正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全区gdp约占原联邦德国gdp的7%左右,相当于葡萄牙或丹麦全国的gdp。1989年,联邦德国慕尼黑经济发展研究所对欧洲共同体11 000家企业和区域研究专家的调查结果表明,鲁尔区是欧洲产业区位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1990年12月,美国华盛顿人口危机委员会发表了世界100个特大城市和产业和人口密集区生活质量的评估报道,按生活质量和等级排序,鲁尔区列为世界第二位。鲁尔区区域整治的经验表明传统工业区的改造和建设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顺应发展潮流,才能充满活力,保持经久不衰,景气长存的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