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4-1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125
- 精华
- 0
- 帖子
- 113

|
我国铜矿开采历史十分悠久。在长期的铜业开发过程中,铜矿从业人员分工细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因而其称谓也五花八门,且各地又各有不同。为了说明这一点,仅就清代云南铜矿各类人员的称谓,简要予以介绍。
史称,“滇中之利,莫大于铜”(见《穆堂初稿》卷42)。正是采铜炼铜之利,吸引各地“商贾负贩,百工众技,不远数千里蜂屯蚁聚”,“四方之民,入厂谋生”。正是铜业的发展,使铜矿从业人员“各从其类”,“各有称谓”。这些人,统称为厂民。王崧的《矿厂采炼篇》讲:“游其地者,谓之厂民。厂之大者,其人以数万计,小者以数千计。杂流竞逐,百物骈罗。”从大的方面讲,铜矿从业人员大致可分为三类。据《铜政全书谘询各厂对》载:“厂众有硐民、炉民、商民之分”。硐民,是指办矿采矿者,其中又有出资人办矿(锅头)和出力采矿(称弟兄)之分;炉民是指“买矿煎铜出售者”;商民是指在矿区贸易油米等生活用品者。
在这三类人中,以硐民最为复杂,且种类繁多。据倪慎枢《采铜炼铜记》记载,就有锅头等五类人。该书讲:“一厂之中,出资本者,谓之锅头;司庶务者,谓之管事;安置镶木者,谓之镶头;采矿破甲者,谓之椎手;出荒负矿者,谓之砂丁”。
在清人吴其俊《滇南矿厂图略·滇矿图略》一书中,对矿硐诸类人员所记更详。这里仅据该书所讲,分别加以介绍,以见其分工之细,称谓之繁。
●锅头。即开办铜硐的出资人,合伙开硐之头目,为锅头。
●砂丁。“打厂之人,名曰砂丁”,“凡厂衰旺,视丁众寡,来如潮涌,去如星散”,其“名目亦各不同,故记丁”。
●弟兄。即在铜矿采矿出力者,“铜户称雇力曰弟兄”。
●管事。经管工本,置办油米一切什物,即司庶务者。
●柜书。亦称监班书记,每硐一人,矿旺时也可以设正副二人。每日记录买矿者的姓名、购买数量,“登记帐薄,开呈报单”。
●镶头。铜矿的技术总管或生产负责人,每个矿硐设一镶头。此人十分重要,是开硐采矿之关键,“硐之要,在镶头”。“凡初开硐,先招镶头,如得其人,矿必成效”。镶头主要根据采矿需要,“辨察闩引,视验 色,调拨槌手,批示所向。松 则支设镶木,闪亮则安排风柜,有水则指示安 (龙),得矿则核定卖价”。
●领班。每班中的生产具体负责人,“专督众丁硐中活计,每尖每班一人,兼帮镶头支设镶木”。
●槌手。都是年轻壮健的操槌手,即以槌凿矿者,每尖每班一人,挂尖一人,持槌随时互易,称为双换手。
●背 。即采出的矿石,背塭即指背负矿石出硐者。背 者最为艰辛。每班视出矿多少而定,硐浅硖硬,则用人少;硐深矿大,则用人多。
●亲身。此类人“常时并无身工,得矿共分余利”
●月活。按月发工薪者,“不论有矿无矿,月得雇价”。
●草皮。在矿硐之外干杂活者,按月发给工钱,也是“月得雇价”。
当然,对于上述各类人员,不同地方还有一些互异的称谓,此不赘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