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从来不缺乏民营企业办钢铁的基因。如今,史无前例的“地条钢”清剿行动也从这里向全国铺开,大量藏匿在各地偏远乡镇的私营钢厂的灰色产能逐渐浮出水面。 “地条钢”这一市场“毒瘤”正在被拔除,也带出了地方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连串陈年痼疾,而这也是经济换挡期产业刮骨疗伤必然经历的阵痛。 公开数据显示,江苏省2016年底在全省范围排查出“地条钢”产能1233万吨,四川也有约1500万吨“地条钢”产能,远超去年两省390万吨和420万吨的年度粗钢压减任务量。 截至今年3月初,湖北省已查处“地条钢”产能149.9万吨。3月底,辽宁省排查出“地条钢”产能1006.7万吨,确保于6月底前彻底清除;云南省确保到5月底前取缔中频炉产能551.6万吨。而去年全年,辽宁和云南的粗钢淘汰量是602万吨和376万吨。 其实,“地条钢”问题并非新鲜事。 2004年,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打击“地条钢”建设用材非法生产销售行为的紧急通知》,就把以废钢为原料、生产建筑用钢材的工频炉、中频炉等生产设备和轧制设备列入“地条钢”设备范围内。 可是十多年来,“地条钢”仍如同田间杂草般野火烧不尽,而暴利正是时时吹拂之的春风。 尤其在今年春季行情下,炼钢成为产业链中利润最为丰厚的一环。 在“地条钢”利益链中,地方政府也分得一块蛋糕。
为了地方GDP,个别地方“帮忙”变非法产能为合法的情况屡见不鲜。其实很多中频炉产能都是批件不符,比如批文以铸造的名义,实际上是中频炉炼钢,供电供水的手续也是这样办下来的。 在去产能的高压之下,低端产能的生存空间愈渐狭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