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入职的时候,去参加一个业内的研讨会,为期一周,每天早上八点会议开始,下午小组讨论到五点,除过开会之外,还有每天的工作要处理。
为了节省时间,我开会的时候也带着电脑,趁着为数不多的休息时间见缝插针的处理邮件,每天结束之后还要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
到了周三的时候,大脑早已停止了运作,只剩下萎靡不振的黑眼圈,连小组讨论时也打不起精神。
跟我同组的有一位前辈,就职于业界业绩最好任务最重的那家公司,手下还管着十几个人,看到我的状态,他打趣道:才刚工作就这么熬,今后位置更高责任更大了,是不是准备通宵不睡觉?
还真是有可能,我抬头看一眼他的神清气爽十分羡慕,问他,那你每天需要工作多久?
五个小时,他神秘兮兮的伸出一只手,说,我的目标,是明年达到三个。
看到我惊讶又怀疑的眼神,他起身,敲了敲我膝上放着的电脑,说,你把这玩意儿放下,仔细去想想,需要你立刻去做的事,真的有那么多吗?
那时的我,正以“见信秒回”的习惯为傲,为自己在多个任务之间的成功切换沾沾自喜,听他的话如同耳边风,依旧靠咖啡和意志力撑完了整周的会议。
可是就在我回来不久,有天我对着夜幕,一边焦头烂额的做着 PPT ,一边惦记着老板一分钟之前的邮件应该如何回复时,忽然想起了那位前辈的话:你为什么不能一天只工作三个小时?
因为有很多杂事小事要处理,因为老板的 skype 不能不回,因为这个 PPT 第二天要用,因为...…
被类似林林总总的小事所淹没,根本没有时间思考,这或许就是我每一天焦虑状态的起因。
越是忙,就越是盲,视野里没有焦点,即便再用力,也很难取得一个出彩的结局。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接触到了卡尔·纽波特《深度工作》这本书,吸引我的是目录上那句看似“离经叛道”的话:要让自己变得不容易联系到。
《深度工作》【美】卡尔·纽波特 著
在这个以快为先,以时刻保持联结为特色的时代,这句话一下子便打动了我。而这也卡尔提倡的深度工作的要义:砍掉肤浅的工作,远离社交媒体,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从而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我们一天八小时乃至十小时的工作中,有多少是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的呢?
我们秒回邮件,时刻查看微信,无法抵御任何的八卦闲聊,查着数据无聊时也会刷一下淘宝,类似无意识的行动看似帮我们分担了工作的压力,但其实,它却是我们压力的来源,消耗了时间不说,更使得我们的精力被分散成三明治一般难以聚拢。
所有的时间管理,归根到底都是精力管理,而管理精力的重要原则,就是“有选择的付出,从而聚焦精力达成深度思考”。
一个人可能取得的成就,其实与他做了多少事无关,更重要的是,他能否把最重要的那件事做好。
《深度工作》中,给了我们许多的例子:
获得过 23 项奥斯卡奖提名的导演伍迪•艾伦,在他 44 年的创作生涯中居然一直没有电脑,他在一台老旧的手动打字机上完成了自己所有的书稿;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在创作《偶发空缺》的期间只在 twitter 上发布了一条消息:“这的确是我的实名账户,但我恐怕不会经常发声,因为当前纸笔仍是我的最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