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新能源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期货论坛搜索导航短信En
当前位置:钢之家 > 钢铁论坛
   
搜索
显示模式:
查看: 7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些叫“建国”“国庆”的人

[复制链接]

554

主题

137

回帖

710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9-12 12:58: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据《中国财经报道》,全国有40万人名字叫国庆,96万人名字叫建国,其中1960年至1969年出生的人名叫建国的最多,达到了29万多人。
  “建国”“国庆”这些带着很深时代烙印的名字,浓缩着时代的记忆,折射了共和国60年的发展变化。
  一个个面孔各异的“建国”“国庆”,尽管年龄、职业、境遇各不相同,但他们的人生轨迹也被特定的年代烙刻上了许多共同的符号,他们的人生与共和国紧密相连……

蔡建国:
  收藏国庆报
  铭记难忘岁月

  
  2009年9月9日下午,又是一个酷热难耐的日子。
  家住市区西门某小区2单元201号的蔡建国像往常一样,坐在种有花花草草的阳台上避暑纳凉。
  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今天,阳台的水泥地面上铺满了一地发黄的旧报纸。《解放日报》、《文汇报》、《浙江日报》、《新华日报》、《北京晚报》……足有几十种全国各地的报纸。
  再一细看,这些报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发行日期全是1999年10月1日,祖国成立50周年的纪念特刊。
  国庆游行、庄严阅兵、升旗仪式……从报纸上蔡建国品读着当年全国各地庆祝祖国50华诞的盛况。
  这些报纸是蔡建国从全国各地集报收藏爱好者那里买来的,因为自己的名字叫“建国”,作为收藏爱好者的他,收藏祖国国庆特刊,成了蔡建国收藏品中的一个特别系列。
  以1999年庆祝国庆为主,如今,蔡建国家中已收藏了近千份历年有关庆祝国庆的相关报纸。
  闲暇时,蔡建国喜欢翻翻这些有些泛黄的旧报纸,从报纸上回忆那年那月。
  1948年9月27日,蔡建国出身在河南郑州,后来到了甘孜州工作,2003年到了雅安。
  在蔡建国的记忆里,小时候,家里很穷,一家人仅靠父亲的微薄收入,生活自然十分艰难。所以,兄弟姐妹从小到大,很难庆祝生日。但他仍记得11岁生日那年,因为临近国庆10周年,街上到处张灯结彩,妈妈悄悄给他煮了一个鸡蛋,蔡建国高兴得一整天都不舍得吃。
  一家人还特别穿上了干净整齐,在当时最好的灰布衣服,到小相馆照了一张坐得“周五郑王”的黑白照。
  至今,这张照片还贴在家庭小相册里,这个生日,也成为了蔡建国永久难忘的记忆……


刘国庆:
  父亲祈盼
  我和共和国一起成长

  
  不到一个月就是刘国庆58岁的生日了。
  1951年10月1日,刘国庆出生在雅安新民街一个普通的小院里。
  因为和共和国同一天生日,从记事开始,每一年的10月1日,刘国庆都会在生日愿望里,祝愿祖国繁荣富强,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
  刘国庆告诉记者,他出生那天刚好是共和国成立两周年的国庆节,当时当教师的父亲想都没想便给他起名叫“国庆”,祈盼自己的儿子和年轻而又朝气蓬勃的共和国一起成长。
  而更有意思的是,刘国庆家里四兄妹的名字都有特别的意义。老大叫刘国庆,老三叫刘国祝,老三叫刘国团,老四叫刘国圆。
  “兄妹四个名字加在一起就是‘庆祝团圆’,庆祝国家团圆,家庭团聚,这是父亲特意为我们取的名。”刘国庆说,父亲当年取名的独特创意还得到许多人的赞赏。
  在刘国庆的记忆里,父亲一直教育他们兄妹,做人要爱国、正直、勤奋、向上。父亲的教诲他记了一辈子并且受益匪浅,而父亲当年的教诲已成了他们家的“家训”。
  同样,刘国庆也是和那个年代生的人一样,同共和国一起长大。上世纪50年代末,国家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当时只有9岁的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体验了挨饥受饿的滋味,和大人们一起吃糠团、咽菜根。
  1966年,只有15岁的刘国庆离开小学,推起“鸡公车”(独轮木架子车)参加了雅安某工厂建设。20岁不到,只有小学文化的刘国庆便学会了精湛的细木工手艺和修理汽车钣金工技术,成了厂里的“全能手”。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雅安经济的发展,刘国庆手头也宽裕了,在市中心买了1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
  2006年夏天,选了个吉日,刘国庆在闹市区假日广场开了间手工艺用品店,和退休的老伴一起过着安心舒适的日子。
  2008年10月1日,刘国庆家里张灯结彩,鞭炮声声。
  女儿刘欣出嫁了。
  在热闹的婚宴酒席上,刘国庆也接受着亲朋好友对他生日的祝福。
  2009年10月1日,祖国60大寿,刘国庆将与家人同庆。
  
王国庆:
  我的名字
  是时代的见证

  
  蓝天白云下,条条通村公路,蜿蜒于山间,一幢幢红砖瓦房拔地而起。
  从天全县青石乡走出的王国庆,如今“衣锦还乡”,看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慨不已:“真是很难相信这就是那个过去路不平、到处是黄泥巴的小山村了。”
  1956年,王国庆出身在青石乡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父母亲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实巴交的农民。1975年,高中毕业的王国庆回到家乡当起了民办教师。
  无数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踏着泥泞行走在乡间小道上,为山里娃送去知识的明灯。“最难忘的是寒风刺骨的冬天,山里的风特别大,但心里充满激情,工作起来从不感到厌倦。”
  老王的青春岁月就这样奉献给了沉寂的山区。
  为啥取名国庆?王国庆的思绪回到了那个激情澎湃的岁月。“其实生下来的时候,家里按族谱给我取的名叫庚生,后来读中学的时候,我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特别是每年国庆节时表演大合唱,我的声音很洪亮,总是被排在前面,后来老师干脆给我改了国庆的名,父母也没异议,大家就开始叫我‘国庆’了。”
  “我对自己的名字感到由衷的自豪,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的见证。”王国庆说。
  上世纪80年代,王国庆被选调进乡镇当文书。90年代,全国兴起下海经商热,老王停薪留职,搞起了乡镇企业。那段日子,大江南北地奔波,月薪过千元,是过去工资的十多倍。
  然而随着经商热的过去,昔日下海的人又纷纷上岸。“我又回到了单位,经历了商海的沉浮,还是感觉到公务员的稳定生活更适合自己。”不久他成了一名国家干部。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令老王悟出了宠辱不惊的生活原则。
  如今,王国庆已是单位的副职领导了。
  
※ ※ ※ 本文纯属【boto】个人意见,与【钢铁论坛 | 钢之家钢铁网】立场无关※ ※ ※
回复 快速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关于钢之家|联系方式 |服务项目|服务报价|技术服务|在线订购|企业短信|会员注册 | 网站动态|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与建议|在线客服|我要纠错 |==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