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新能源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期货论坛搜索导航短信En
当前位置:钢之家 > 钢铁论坛
   
搜索
显示模式:
查看: 291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索罗斯:超级泡沫的终结

[复制链接]

544

主题

5131

回帖

976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0-3-2 22:39:53 |只看该作者
金融体系有待彻底修整
  

最重要也最有趣的反射互动,是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市场不趋于均衡,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危机。危机促使金融监管进行改革。中央银行和金融市场监管法规的产生和发展,正是这样一个过程。金融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都是在不完全认知的基础上行事,这使它们之间的互动形成了反射性关系。
  

虽然泡沫只是间歇性地形成,但监管机构和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延续性的。一方的错误理解一般会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因为市场的反应会给监管机构提供有益的反馈,助其纠正自己的错误。但有时,错误可以自我肯定,从而形成恶性或良性循环。这样的反馈环在某种程度上与泡沫现象相似,即最初是自我强化,最终成了自我毁灭。2007年-2008年的危机我称之为“超级泡沫”的破裂,正是监管机构对阶段性金融危机的干预在“超级泡沫”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
  

我认为,2007年的次贷泡沫引起了“超级泡沫”的爆裂,就像一个普通的炸弹引发了核爆炸一样。美国的房地产泡沫本身没什么特别的,惟一不同的是抵押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等金融衍生品的泛滥。表面上是房地产泡沫,但背后有一个大得多的“超级泡沫”已经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膨胀,这是比较独特的。
  

这一“超级泡沫”的主导趋势是信贷和杠杆操作的不断扩大。主导的错误观念认为,金融市场可以自我调节,应该听之任之。里根总统称其为“市场的魔力”,这也是在他任美国总统和撒切尔夫人任英国首相的20世纪80年代里主导的信条。但在我看来,这是“市场原教旨主义”。
  

市场可以自我调节这一错误观念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如1982年的国际银行业危机,1987年10月投资组合保险(portfolioinsurance)的崩溃,1989年-1994年间的储贷危机(slcrisis),1997年到1998年初露端倪的市场危机,和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
  

每次危机出现后,监管当局都进行干预,将失败的金融机构并入其他机构,或是用其他方法遏制危机,然后采取货币或财政刺激手段保护经济。这些措施使信贷及杠杆主导的增长模式得以延续,更让人们误以为市场真的可以自我调节。这是错觉,因为其实是政府的干预挽救了金融体系。总之,这些危机的结果是,人们越来越信任那个其实是错误的观念,“超级泡沫”得以一再膨胀。
  

最终,信贷的扩张已经无以为继,“超级泡沫”终于爆裂。2007年次贷危机出现后,各国金融市场次第崩溃,因为它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联,而由于此前的放松管制政策,各国市场间的“防火墙”也已不复存在。这是这场金融危机不同于此前所有危机的地方。此前的危机一再肯定及强化了“超级泡沫”的膨胀过程,而2007年的次贷危机是转折点。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破产标志了危机的一个高潮,此后金融监管当局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干预。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产后,金融市场靠“人工生命维持器”才能苟延残喘。这不仅对金融业,也严重打击了实体经济,尤其是国际贸易。但是“人工生命维持器”还是成功稳住了金融市场,经济逐渐复苏。一年之后,整个事情犹如一场噩梦,人们希望把它忘掉。现在很多人觉得,这无非就是“又一个危机”,还想走回危机前的老路。但醒一醒吧,整个金融体系已经坍塌,需要彻底的整修。
  

监管改革要务
  

监管改革十分必要。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鉴于市场有产生泡沫的倾向,金融监管机构必须负起防止泡沫变得过大的责任。格林斯潘等人已明确地拒绝承担这一责任。格林斯潘说,如果市场不能识别泡沫,监管者也不能。他说的没错。但无论如何,金融监管机构必须为此负责,他们也应该清楚自己难免犯错。但是他们可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知道是做得太过还是不够,从而纠正错误。
  

第二,要控制资产泡沫,除了控制货币供给,还必须控制信贷的可得性。单凭货币政策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信贷调控措施。存款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是现有的两个最好的调控工具。但以往制定这些标准时并没有考虑市场情绪,因为假定市场是中性的,而现在我们看到市场情绪的确存在。需要对以前那些存款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的标准作出调整,才可能预防资产泡沫。
  

监管者也许还需要发明新的办法,或者重新启用已废弃的一些办法。比如,多年前我刚进金融界时,中央银行还会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比如认为某个部门发展过热,就会限制对这个部门的信贷规模。市场原教旨主义却认为这是对市场机制的粗暴干涉。他们错了。央行进行窗口指导的时代没有出现过什么危机。中国的监管机构现在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对银行业的控制要好得多。
  

第三,由于市场有潜在的不稳定性,除了影响个体市场参与者的风险,还有一种是系统性风险。投资者可能会忽视这一点,以为自己总能找到接盘的买家。但监管者不能忽视,因为如果太多的投资者一起斩仓,就会引发巨幅震荡,甚至出现崩盘。监管者必须时时关注市场买卖双方的投资头寸,注意是否有失衡的迹象。这意味着,所有有影响的市场参与者,包括对冲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都要列入监控范围。某些衍生品,如信贷违约互换(creditdefaultswap)、触碰失效期权(knockoutoptions)等,尤其容易掩盖失衡的迹象,因此必须加以监管,有必要时应加以限制或禁止。发行复合证券也应该像发行一般证券那样,通过监管部门批准。
  

第四,监管机构在履行防止系统性崩溃的职责时,实际上是对那些“大而不倒”(toobigtofail)的机构做出了隐性担保。因为这些机构如此庞大,涉及面如此之广,一旦出现危险,监管部门不可能坐视不理,所以这些机构不用担心破产的危险,也就更倾向于冒险。因此,有必要通过监管来限制它们的过度冒险行为,避免有一天要为濒临破产的机构兜底。“大而不倒”的银行必须降低杠杆率,利用储户存款进行投资时应遵守有关限制规定,存款不可用于自营交易(proprietarytrading)。监管者还应更进一步,监管这些自营交易者的薪酬方案,确保他们的所得与其投资决策的风险性相匹配。这可能会使银行的自营交易无法立足,只剩对冲基金可能进行自营交易,但事情本来就应该如此。
  

各个市场之间也应设有防火墙。像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那样把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开可能不太实际,但必须有一个内在机制把各个市场中的自营交易隔离开来。一些已经形成准垄断地位的银行必须分拆。
  

第五,巴塞尔协议犯了一个错误:把银行持有证券的风险等级定得比一般贷款低得多,这忽略了证券集中持仓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这是加剧这场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要纠正这一问题,必须提高银行持有证券的风险等级,这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贷款证券化。
  

我对金融市场的解释,即反射论,与有效市场假说迥然不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范式,而我认为我的理论比现有的其他理论更说得通。我关于金融市场的理论还相当初步,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这一理论亦非我独力可就。当然,我的解释是否能成为一种理论范式还有待考验,但有效市场假说的失败已经可以下结论了。金融市场亟须新的解释框架,作为全球金融体系构建基础的市场可自我调节论,必须推倒重建。
  

本文摘自中信出版社3月即将出版《超越金融》一书,经作者首肯。

乔治·索罗斯系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其最新的著作为《超越金融:索罗斯的哲学》。
  
※ ※ ※ 本文纯属【封神老沙】个人意见,与【钢铁论坛 | 钢之家钢铁网】立场无关※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关于钢之家|联系方式 |服务项目|服务报价|技术服务|在线订购|企业短信|会员注册 | 网站动态|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与建议|在线客服|我要纠错 |==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