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8-11-5
- 最后登录
- 2013-8-18
- 阅读权限
- 80
- 积分
- 9764
- 精华
- 0
- 帖子
- 5131
|
(2008-12-22) 联合早报
中国今年最富戏剧性的政策调整,要数中央宏观调控的180度大转弯了。上半年政府仍然在不停提醒公众,从紧的货币政策不能松,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仍然是主要经济问题。到了下半年,由于全球经济形势的急剧恶化和国际商品价格暴跌,中央突然改变策略,变从紧为宽松,将追求目标由防止经济过热向防衰退转变。
更有意思的是,前些年中央政府重点调控,并防止过热的房地产、钢铁、水泥等行业,转眼之间变成了应当大力促进的行业。曾经备受打压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加工企业,现在又再次成为被鼓励增长的对象。似乎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资源瓶颈等问题,一夜之间变得不再重要了。真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不可否认,这样的政策调整在形势急速变化的情况下有其实施的必要性,也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保就业、防衰退就是最大的政治,其他因素可以暂时搁置。
然而,如果因此而将所有责任推给外界环境的急剧变化,而忽视对宏观调控本身的反思,可能就会错过一次绝好的检讨公共政策的机会,从而继续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恶性循环之中。
为何宏观调控效果不佳
中国上一轮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以防止经济过热为主目标,就其实施效果来看,便远远低于政策制定者的预期目标。自2004年以后,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不仅没有降温,反而不断升温。高污染、高能耗产业飞速扩张,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尽管中央政府多次出重拳,希望能给房市降温,但城市房地产价格仍然一直涨到2007年下半年,高昂的房价令普通老百姓望而却步。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次来势汹汹的全球金融危机,倒是客观上帮助实现了原先费力调控却无法实现的许多目标——只是一下子走得过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