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5-10-29
- 最后登录
- 2016-11-11
- 阅读权限
- 80
- 积分
- 9842
- 精华
- 0
- 帖子
- 281
|
4月1日本是新一轮国际矿价执行的起始日子,但是直到4月中旬,中国钢铁业与澳大利亚铁矿石供应商的铁矿石谈判仍处于胶着状态。
在2005年的铁矿石谈判中,由于日本钢厂率先与铁矿石生产商达成了71.5%的涨价协议,中国企业最终含恨接受。而在2008年的铁矿石谈判中,旧戏再次重演。实际上,在日本企业结束铁矿石谈判前,曾一度放出烟幕弹迷惑中国钢铁企业。如日本钢厂先前曾经表示,日本在2008年度的谈判中不会贸然与供方达成协议,会先等待和观察中国方面的谈判进程。但事实上,日本新日铁还是率先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达成铁矿石大幅涨价65%~71%的协议。
今年2月,国内谈判代表宝钢无奈接受了这一价格。按照惯例,另外两大铁矿石供应商---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与力拓也应遵循这一涨幅。但这两家铁矿巨头至今还不肯接受这一价格,不但提出以到岸价结算的建议,甚至提出了改变现有长期协议矿定价方式的问题。有分析认为,作为亚洲钢厂的主要铁矿石供应商,澳铁矿巨头可能采取拖延战术,并可能先谋求与日本钢厂达成涨价协议。澳方破坏谈判规则、图谋过高利润的野心已显露无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商业来往倍增。在利益的诱惑下,很多原本正直的心灵可能倾斜,原本诚信的态度可能出现故障。我们必须警惕这些故障。
2005年,当国内钢企以为谈判结果不再有悬念的时候,必和必拓却称,由于运费差价,澳矿运抵亚洲的到岸价比巴西便宜了20美元/吨,差价的一部分应当反映在澳生产商收取的加价之中,也就是要在71.5%以外增加每吨7.5-10美元的附加费。
同样在2005年,当中国钢企不得不接受矿价上涨71.5%的现实之后,中国开始把目光转向铁矿石生产大国印度。但是很快就有人指出,印度铁矿石不仅品位相对低下,而且贸易商信誉度也普遍不如欧美贸易商,由于中印贸易以散货居多,私下撕毁合同、单边抬价的事常有发生。2007年夏季,印度突然宣布将对所有出口的铁矿石征收300卢比/吨的关税。这一突发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国钢企绝石抗议。然而最终印度议会还是偏向了钢铁部的提议,3月1日开始临时征收关税,5月确立了征税的最终条例。这项征税政策使印度铁矿石价格到当年12月末累计上涨115%,成功地将加征的税收全部转嫁到了中国企业身上。
2007年秋季,铁矿石供需偏紧,1月至8月中国生铁产量同比增长16%,而上半年国际三大巨头产量仅同比增长8.4%。媒体报道称,雪上加霜的是,矿业巨头往往通过宣布灾害性天气、设备损坏、罢工等不可抗力,推迟或取消船期,从而人为控制供应节奏,使供需关系向有利于供方的方向发展。为配合2008年铁矿石谈判,三大巨头有意继续减少对中国市场的铁矿石供应。
必须要提到的是,很多人把希望寄托于与外国企业签订的长期协议上,针对矿石贸易如此,针对矿石运输也是如此。那么,协议是什么?是靠诚信维系的一种约定。诚信度是保证协议兑现的关键。在利益的强大诱惑面前,在政治力量和其他重大因素干扰面前,任何合同、协议或游戏规则的诚信度随时可能接受挑战。2004年6月,日本政府通过海运法修正案,规定凡吨位在100吨以上的外国船只一律须增加投保,正式抬高外国船只进入日本港口的门槛。国际分析人士纷纷指出,高门槛真正阻挡住的是朝鲜经济支柱之一的朝鲜货船,这份海运新规则其实是对朝鲜未公开的经济制裁。商业规则可以向政治低头,何况一纸协议。
海运问题与铁矿石谈判都不过是铁矿石供应链上众多问题的两个突出表现,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国际铁矿石巨头频频向中国发难,这些算不算诚信故障?要不要提防?怎样提防?还要请业内专家明辨。此外,还应该从构建铁矿石供应链的整体上思考钢铁原料问题的解决之道,就事论事只能治标不治本。当然,在具体问题的较量上,必须多一点心眼,不妨也用一点厚黑学,以维护本国利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