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新能源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期货论坛搜索导航短信En
当前位置:钢之家 > 钢铁论坛
   
搜索
显示模式:
查看: 8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国银行占全球银行20%利润 金融创新两头食利(3)

[复制链接]

125

主题

65

回帖

689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22:45: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服务还是打劫

  中信证券(600030,股吧)分析师罗盛给《中国经济周刊》提供的数据显示,综合2007?2010年4年间各行业的利润总额可以看出,仅四大国有银行的总利润,就已接近两万亿,而被公众认为是“垄断楷模”的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企业的利润总额仅为9927亿元,还不足四大国有银行的一半。

  不仅仅是公司赚得多,银行业的丰厚薪酬和年终奖也同样令其他行业“望尘莫及”。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在银行工作3年以上的一般工作人员,年终奖大都在8万元左右,加上半年奖、季度奖等,全年奖励性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而供职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在这些数值上比大型国有银行还要大。

  据万得资讯相关统计显示,2011年上半年职工收入排名第一的为民生银行(600016,股吧),人均发放薪酬高达19.07万元;紧随其后的是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半年收入达到17.89万元;宁波银行、华夏银行分别位列第三、第四,收入均超过16万元。而在16家上市银行中,除了四大国有银行以及北京银行没有超过10万元外,其余11家银行上半年人均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这些钱本来应该用在哪儿?

  2010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只有9.5%,但中国银行业利润却占到了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20%以上,这意味着中国银行业从实业获取的利润远远超过了国际水平。

  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林立日前称,2011年该行净利润预计增幅达到42.02%,这主要得益于去年信贷规模控制从紧,资金成为稀缺资源,定价能力上升。

  2011年,银行议价能力大幅提升,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了20%~50%。“部分银行甚至将存款作为发放贷款的前提条件,在实体经济面临资金困境之时趁火打劫,这怎能不叫实体经济心寒?”北京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卢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郭田勇认为,银行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但目前实体经济亏损和银行“暴利”冰火两重天的现象,让人不禁要质问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责是否履行到位?
  “暴利”何来

  不管银行愿不愿意承认暴利,现在看来已无多大意义。关键是,为什么银行利润70%以上来源于利差?高利润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高息差”是先天优势

  相关数据显示,利息净收入长期以来都是银行高额利润的大头。2011年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是3.5%,而1年~3年的贷款利率却高达6.65%。这样的政策,确保了银行业3%的利息差,可谓“坐等收钱”。

  在现行的利率体制下,银行有了天然庇护,垄断日渐形成。万得资讯的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四大国有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总营收的75.7%,其他股份制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则超过90%。在利息收入方面,四大行的同比增幅均在30%以下;而其他股份制银行利息收入增长则相对突出,除兴业银行增幅27.6%以外,其余银行增幅均在30%以上,其中华夏、南京、民生三家银行的增幅超过40%。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如果想打破信贷市场上的垄断局面,就需要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郭田勇也表示:“既然无法简单给出合理利差的标准,就应完全把利率放开,自动定价,充分竞争才合理。”

  也有分析直接指出,存贷款利差能喂肥银行有其先天优势,主要是因为这个利差是由国家规定的,国家给银行较高的利差,银行就能保证赚更多的钱。

  中间业务“被动增长”

  除去稳赚的“高息差”,还有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通俗的解释就是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和佣金收入,这部分普遍高于“息差”增长的速度,占银行营业收入比重逐步提高,日益成为银行利润重要增长极。

  万得资讯的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达到3204亿元,同比增长44.5%,增速明显超过利息净收入。

  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银行业的服务项目共计1076项,其中226项免费,占比21%;收费项目850项,占比79%。在银行业服务项目中,个人业务服务项目共276项,其中个人有偿服务项目共196项。

  据武汉大学法学教授孟勤国披露的《银行卡收费不当问题调查研究》报告指出,2003年10月1日出台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银行收费项目仅300多种,而现在《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列出的收费项目已多达3000种,7年时间增长近10倍。

  “中间业务的高速增长并不能真实反映出银行在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上做出多少实质性的努力,之所以会出现目前这种情况,根本原因还是由于监管层对信贷规模的控制。”罗盛坦言,近两年,由于监管层对信贷规模的严控态度一直未有变化,为了能够达到“收益持续增长”的目标,银行只能被迫调转方向,重点发展中间业务,希望这一部分收益能够持续支撑银行业绩的“靓丽表现”。

  “这样被动增长的中间业务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短期行为,它非但不能改变中国银行业盈利模式单一的现状,还会给银行一种错觉:缺钱就可以在各种收费项目上做文章。”罗盛称,如果不能够正确认识中间业务服务为本的内涵,靠吃息差的银行盈利模式很难终结。

  实际上,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间业务能够成为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并驾齐驱的银行三大业务之一。但在国内银行业,这三大业务并未真正理清主次,尤其是对发展中间业务的态度尚不明确。

  “你说它是市场化经营,可以给个人提供很多实惠的中间服务,但很多银行都是国有控股,觉得普通百姓不是他们的主要客户。当出现问题时,银行表面要看监管层的眼色,但自身还是以垄断企业自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两头食利的“金融创新”

  上市银行“两头食利”:一方面通过压低储户的存款利率,直接向存钱的老百姓“收税”;另一方面银行还发明出“手续费”、“财务顾问费”等“中间业务”,对老百姓进行变相盘剥,这种“金融创新”能力想必已远超西方银行业。

  “这说明上市银行的暴利并非来自它们的管理和创新,其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行业垄断和制度保护。”罗盛坦言。

  应该说,银行业从世纪初被外界认为已经从“理论上破产”到今天年度资本收益率达到20%,表现是不错的。“从绝对指标上看,年度资本收益率达到20%并非暴利,但相对于金融危机转型下企业艰难的经营环境,称当下的银行暴利也并不过分,反差太过于强烈。”罗盛认为。

  “市场骂银行的实质是金融资源配置不公平。”杨志荣坦言,银行业的高利润由来已久。资本收益率6年来行走在15%~21%的上升通道中。中国银行业的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由2003年底的0.1%和3.0%,上升到2005年底的0.7%和15.6%,更于2011年底达到1.28%和20.4%。

  银行业体制改革未完成

  “没有约束的扩张不是有效扩张,没有约束的发展不是科学发展。”近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其署名文章中直指过去几年中国银行业存在的痼疾,在他看来,“规模大不等于竞争力强,利润高不等于机制好,网点多不等于服务优,一些银行在许多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回潮和改革不够深入的问题。”

  监管者的无奈不言而喻。尚福林坦言,通过改革,银行业曾改变了单纯的“存款考核”,强化综合效益管理,但近年来又开始追求单纯的规模扩张;曾经被精简了的机构、缩短了的管理链条,近年来又开始增机构、抢地盘。

  扩张下的两大隐患

  银行“暴利”仅仅是一个表象,来自中国银行业扩张下的系统问题才是问题的实质。尤其在最近几年,无论是银行监管还是货币调控,都在遭受着来自各界的质疑。在2011年,与银行信贷投放大增相对比,实体经济的表现则是“一地鸡毛”。

  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副主任尹龙在一次会议上称,“一方面信贷投放额很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几乎拿不到银行的贷款,整个社会必然缺钱。”

  在信贷资源稀缺下,银行业的经营思路也逐步由“以量补价”向如今的“以价补量”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更加暴露出银行的“为富不仁”。银行高速扩张正在给金融体系埋下不稳定的隐患。

  广东金融学院代院长陆磊认为,资产扩张至少造成了两大隐忧:对资本的极度消耗,银行资产质量和拨备压力的激增。

  “银行的利润高了,就会获得更多资本的青睐,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银行体系,尤其是一些产业资本流向银行系统;而另一方面,银行在信贷增量有限的情况下,就可能通过一些渠道将资金投向信托或者其他虚拟经济领域,‘以钱炒钱’。”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研究部门负责人分析称,这样的发展路径“基本就和实体经济没什么关联了”。

  以量补价与以价补量

  以量补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息差减少的困境,因此他们就加快放贷,直接导致信贷膨胀,也即是以放贷量的增加来补充息差减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以价补量:提高贷款价格(执行利率)来弥补贷款投放总量的不足。

  高利润不仅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追逐过高的利润也会影响银行自身的指标。

  来自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四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环比三季度双升,结束了2008年四季度来的连续季度双降势头。分机构来看,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均出现了上升,幅度从2.7%至14.8%不等。

  不要垄断要竞争

  现在来看,对于未来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方向,认为体制改革已经完成、只需机制改革显然是不准确的。

  “因为金融空白村镇还有1/4,高达1600多个;民间金融尚未阳光化,导致民间借贷风波时而泛滥;利率市场化未推动银行改善服务和业务创新;信贷衍生工具不开放尚不能为银行创新业务服务;利率市场化尚未完成的银行业尚无法走向国际市场竞争。”安邦咨询研究员杨志荣坦言,实际上,机制改革都是跟着业务创新走的,业务创新不充分,机制改革也不可能到位。

  “说到底是竞争还不彻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教授吴念鲁坦言,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充分竞争的金融体系,需要打破国有金融企业的垄断。市场竞争将导致商业银行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利差逐步缩小,从而使商业银行源自信贷业务的利润在总利润中的比例也逐渐减小。

  一家国有银行研究部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的问题是要解决垄断,现在对银行牌照控制已经事实上形成了银行的垄断地位。而只要这种地位存在,利于市场化非但不能把贷款利息降下来,甚至可能在银行间“默契配合”下把贷款价格推得更高。

  在杨志荣看来,未来银行业的改革路线图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步,开放民间资本进入发展村镇银行和社区银行。工行行长杨凯生也欢迎中小银行参与市场为大型商业银行补充。实际上,与其让民间资本隔离在体制之外无法监管还不如让其进入银行业,反而更有利于监管并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如此一来,金融空白村镇也可实现全覆盖,而这正是大型商业银行不愿意参与的。当下政策过于谨慎,到2011年底三年规划村镇银行达到1027家实际只完成70%。

  第二步,在金融市场开放的同时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否则很可能会加强现有银行谈判地位导致利差更为畸形),促进银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第三步,逐步释放金融衍生工具创新,让银行得以发展贷款业务之外的产品和服务创新。

  第四步,支持银行业走出去,结合中国商品出口和海外投资向海外释放过剩的货币,继而填补欧洲银行主导的国际贸易融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 ※ ※ 本文纯属【liulanqi】个人意见,与【钢铁论坛 | 钢之家钢铁网】立场无关※ ※ ※
回复 快速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关于钢之家|联系方式 |服务项目|服务报价|技术服务|在线订购|企业短信|会员注册 | 网站动态|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与建议|在线客服|我要纠错 |==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