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论坛
标题:
60年,城市魂脉薪火相传
[打印本页]
作者:
乃思土迷秋
时间:
2009-9-14 13:09
标题:
60年,城市魂脉薪火相传
引言
上海开埠,凡一百六十余年。身倚长江,东临沧海;江南腹地,中原胸怀。是中华远望世界之窗,是各国进入神州之门。因此风云际会,万商云集;志士仁人,纷至沓来。多少悲壮战歌,豪迈史诗,先后在此上演。最为惊天动地之笔,当是兴业路明灯划破长夜黑暗,中国共产党的巨轮,进入狂风巨
浪的航线;引导我们过千山万水,闯急流险滩,直达金水河上,天安门前。于是,春申故地,一度沦为冒险家乐园的都市,欣然回到人民的怀抱。十里南京路,旧貌换新颜!
新中国六十年,上海难忘的日日夜夜。
国家初创,百废待兴;中华崛起,重任在肩。是母亲期望唤醒上海力量,是革命传统激扬上海神采。因此筚路蓝缕,攻难克坚;雄姿勃发,凯歌连连。多少中国第一,华夏奇迹,纷纷诞生于黄浦江畔。最为浓墨重彩的长卷,铺展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擂动思想解放的鼓点。倾心服务全国,笑说海纳百川;无畏艰险曲折,挥洒世纪新篇!于是,六千平方公里土地上,屹立起焕然一新的上海,让祖国母亲欣慰,引世界无数惊叹。
谁是上海奇迹的创造者?
城市有魂,辉煌寻源;回首来路,细数英才。是千万市民之力聚为城市脊梁,是各路群英汗水浇灌白玉兰盛开!值此城市解放六十年之际,值此世博盛会举办前夜,抚今思夕,感慨联翩。展各界楷模英姿,略表仰慕崇敬之心;赋热情洋溢新诗,试为后人升引航风帆!高歌一曲,欢迎上海充满希望之明天!
为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城市魂·群英谱’——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主题展”25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展。展览集中展示了上海解放60年来,为上海的建设和改革大业做出重要贡献,为上海人民深深铭记的60个典型人物和2个典型群体的事迹和风采,再现了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上海城市魂脉。
今天,当我们享受着上海这座城市为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时,是否还能记起60年前解放上海时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来说,战争已是遥不可及。可对于曾经参加过那场战斗的老战士来说,60年前的那段记忆已永远无法抹去。看着朝夕相处的战友在身边倒下,看着炮火对人的无情摧残,20多岁的青春似乎充满了悲情。
可悲情很快就被喜悦所取代,随着上海的解放,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回到了人民手中。在上海战役的过程中,这些年轻人透过自己双眼,第一次对上海有了直观的认识。那时的上海,尽管有着“远东第一大城市”之美誉,但对他们来说还是陌生的。
60年过去了,城市在一代代建设者的手中变得更加靓丽,上海这座城市的魂脉也在一个个典型人物的事迹和风采中薪火相传。“60年了,上海没有辜负牺牲战士们的鲜血。”一位老战士说。
路桥建设,彰显上海水平、上海效率
老战士阮武昌:从莘庄到徐家汇,现在坐地铁只要十几分钟。可60年前解放上海时,还没有任何公共交通,我们步行了整整一个半天……
解放60年来,上海的城市建设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告别了罐头般的公交车,便捷的地铁贯穿城市东西南北;告别了人挤人的轮渡,雄伟的大桥连通浦江两岸。这些变化的背后,凝聚着上海一代代城市交通人的艰辛与汗水。
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曾断言:在上海修地铁,犹如在宇宙中找个支点翻转地球。可刘建航偏偏不信这个邪,在他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下,上海地铁一号线1994年12月成功实现全线贯通。
“在豆腐里打洞”,是对上海地铁建设的形象写照。刘建航创建了深基坑施工的“时空效应”理论,撰写了第一本深基坑工程技术专著《基坑工程手册》和我国第一本盾构隧道专著《盾构法隧道》。他开拓的盾构法、沉管法、连续沉井法施工技术,研发的直径6.2m地铁隧道管片、在城区盾构施工的掘进技术和地下深基坑明挖法、逆筑法、盾构穿越建筑群等新技术,在地铁业界被广泛应用。
清末小说家、上海青浦人陆士谔在宣统二年出版的小说《新中国》中写道:宣统二十年,万国博览会在浦东举办,黄浦滩已建成了浦江大铁桥,小说主人公前去游玩,一跤跌醒,方知是南柯一梦。上海,做了近百年的大桥梦。
如今,黄浦江上已是大桥林立。在这些大桥的背后,不得不提到李国豪、林元培和朱志豪。在德国桥梁界被誉为“悬索桥李”的李国豪,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中科院学部委员。他开拓了桥梁结构和抗震抗风理论,首次提出大跨迭合梁斜拉桥的建桥方案,先后担任武汉、南京长江大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等技术顾问。
作为桥梁工程设计者,林元培40多年来设计或主持设计的大跨度桥梁达20余座,中小桥梁有上百座,涵盖了上海杨浦大桥、卢浦大桥、东海大桥等各种桥型。在我国第一座外海跨海大桥东海大桥的设计上,他采取了先做施工设计后做结构方案设计的独特方案,为大桥顺利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好的设计,还要有高水平的施工建设。被誉为“造桥专家”的朱志豪,让设计图纸上那一座座美丽的大桥成为了现实。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他先后参与和负责上海万人体育馆、吴泾30万吨合成氨工程、上海宾馆以及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徐浦大桥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在世界级迭合梁斜拉桥方面功绩卓越,曾被中央领导誉为“上海水平、上海效率、上海风格、上海精神”。
屡创奇迹,东方大港已见雏形
老战士胡志杰:在解放上海战役中,解放军只有陆军,是单兵种作战,而国民党军是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那时候,看到长江上的国民党军舰,我们心里就想: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有自己的海军?什么时候也能坐上我们自己设计的军舰……
解放初期,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船舶制造领域可谓是“一穷二白”。6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船舶制造能力已跻身世界前三,上海也正加快步伐迈向世界航运中心之列。
1935年,18岁的杨槱踏上开往英国留学的航船,从此与船舶结下了一生之缘。作为新中国造船领域的第一位院士,他曾主持设计“瀛州号”巡逻艇、15000吨自卸运煤船、5000吨近洋干货船、15000吨经济型远洋干货船等多型船舶,首先发起研制海洋货船设计计算机集成系统。他是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船舶技术经济论证及船舶运输系统分析等船舶设计新学科的开拓者,也是我国船史研究学科的奠基者,为我国现代船舶工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船舶航行离不开优良的港口。如今的上海已拥有外高桥、洋山深水港等优良码头,一座东方大港已见雏形。归墨,洋山深水港港区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在他的主持下,历时三年多建成的洋山港创下了世界外港建设的奇迹。而在这之前,他已先后主持承担了上港九区、关港(龙吴)港区工程、外高桥一期、二期、三期、四期集装箱码头、罗泾煤码头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
传道授业,育无数栋梁英才
老战士邢德信:解放前,我还只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解放后,在党和部队的关心下,我学了知识,有了文化。可以说,我今天取得的任何成绩,都离不开党和部队的培养……
解放前,受教育权只是极少数人所拥有的“特权”。上海解放后,教育事业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尊师重教,已成为了当今中国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上海60年来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正是得益于全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陈望道、苏步青、谢希德、谈家桢、王元化、谭其骧、于漪……在“城市魂·群英谱”——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主题展的60位典型人物中,教育界的人物几乎占了六分之一,足以看出他们在上海城市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920年,年仅29岁的陈望道成为了复旦大学教授,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他是国内第一本《共产党宣言》的译者,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了进步语文运动和语文科学的教学研究上。他和苏步青、谢希德、谈家桢一道,在教育事业上筚路蓝缕,倾尽全力,为中国现代教育留下了永恒的光辉。
在上海的普教系统,同样有着一位“师道守望者”——于漪。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五十余载,她用朴实的人生答卷,注解了何谓“传道授业”,她的三尺讲台如万顷良田,培育出了无数英才。
完善卫生体系,市民人均寿命延长37岁
老战士陈华峰:上海解放的战场上,战友负了伤却无法包扎,雨淋到身上那个疼啊。疼倒罢了,很多战友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而牺牲了……
解放之初的1951年,上海市民的平均寿命只有44.39岁。如今,上海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达81.28岁,比60年前延长了37岁。医疗条件的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体系的日渐完善,让“健康长寿”已在上海成为现实。
当年,战争时期的军医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负伤的战士包扎伤口,很难完成大型的手术。如今,军医的内涵正日渐丰富,而吴孟超正是这一领域中的杰出代表。作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院长,他践行了一名军人的誓言,更践行了一名医生救死扶伤的诺言。
陈海新,身残志坚的社区卫生工作者。自幼身患颈髓空洞症而致残,但她仍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工作在社区医疗工作一线,始终视患者为亲人,视工作为生命,被患者亲切的称为“轮椅上的白衣天使”。就在她逝世前,她还自愿捐献遗体,实现了毕生为医疗卫生事业做贡献的心愿。
他们的精神激荡着这座城市,他们的信条铭刻着辉煌历程……
格言选登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陈毅
唯教育事业是万古长青的。
——陈望道
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
——巴金
为学应须毕生力,攀登贵在少年时。
——苏步青
浮生有限,艺海无涯,学海无涯。
——刘海粟
万事开头总是难,墨守成规才真难;开拓进取新思路,事业才能迈开步。
——朱志豪
真正的创新需要有自信心和百折不挠的勇气。
——陈竺
锲而不舍,终生以之!
——谭其骧
真正的记者不到生命的终点是放不下笔,也不愿放下笔的。
——赵超构
我们对祖国的依恋与生俱来,我们更深沉的爱埋藏在心里!
——张仲礼
我愿一辈子做一颗铺路的石子,让别人踏在自己的背上走过去!
——彭加木
数千年来所形成的民族情、文化根,是任何力量也割不断的。
——董寅初
回到祖国,是我平生最大的抉择!建设祖国,是我一生奋斗的目标!
——刘靖基
在一个愿望和理想下团结起来的人,力量是无穷尽的。
——孙道临
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于漪
在科学探索领地,要有舍我其谁的气概,敢于做世界最前沿的工作。
——王应睐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放弃一定失败!
——姚明
欢迎光临 钢铁论坛 (//luntan.steelhom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