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7-4-30
- 最后登录
- 2015-1-26
- 阅读权限
- 70
- 积分
- 1158
- 精华
- 0
- 帖子
- 419
![Rank: 6](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6](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2.gif)
|
续一
回顾一下热卷价格博弈历程:
2000年之前,国内市场价格定价权基本掌握在钢厂手中。生产厂少,进口少,流通商以垫资及少量市场销售为主。流通商经销量相对较少,未形成较大经营规模,流通商与钢厂议价能力弱。
2000-2005年之间,由于中国国内强劲的需求,吸引了大量来自于独联体及其他地区的热卷蜂拥而入,国内钢厂也大量投入设备,提升产品档次。此时的钢厂定价权被进口产品剥夺了许多。各钢厂每次定价,对进口价格及市场价格关心的权重很大,甚至由于进口大量到货,市场不是很好时,部分新上热卷设备的钢厂由于市场不熟悉,销售渠道不畅通,价格制定混乱,个别时候存在低于成本价格销售的事情,市场价格也相对混乱。原来流通商年经销钢材20万吨,是一道很难突破的销售数量上限。忽如一夜春风来,由于大量进口资源的到达,不知不觉中销售很轻松突破30万、50万、60万、80万,甚至100万吨。。。流通商与钢厂的议价能力飞速提高。出现了许多风云人物。。。钢厂也在实践中提升了营销水平。。。
2006-2007年之间。由于大量热轧新设备、新技术投入,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从05年开始各钢厂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企业国际知名度、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中国钢材出口量大幅增加,并由钢材净进口国转变为钢材净出口国。热卷板的出口也呈阶梯式上升,并且占各钢厂热轧商品材的比重很大,达到10%-20%。由于比重很大,各钢厂在定价时,考虑国际市场价位及走势的权重很大,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2005年是由钢材进口向钢材出口转化的一年,那2007年是受到国家控制钢材出口、满足国内需求政策影响,萎缩出口的一年,尤其是今年下半年,出口量较大幅度萎缩。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市场变成相对独立的市场,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程度在减少,而影响国际市场价格的作用在增强。浦项、新日铁、jfe等亚洲钢厂频繁游走于国内各大钢厂,交流信息,目的无非是想了解中国国内市场的情况,国内钢厂对后期市场的看法。以确定他们的后期营销思路。。。
作为全球最大的钢材供应基地、作为全球最大的钢材消费基地具备给世界钢铁市场定价的地位。。。中国钢市在慢慢影响着国际钢市。。。
2008年。国内热卷生产企业不再担心进口钢材的骚扰;出口也受到政策影响减到维持区域与渠道的数量,国际市场价格对钢厂的国内定价已起不到影响作用(随着产量的上升、出口数量的减少,出口占商品材的产量不足10%)。会随着钢厂营销水平的提高(直供企业的开发、品种钢市场的开发、及时的市场信息、对市场判断水平的提高),使得国内钢厂的定价对市场影响力在大幅提高,市场定价权又很大程度上倾向于钢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