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3-12-12
- 最后登录
- 2024-11-26
- 阅读权限
- 90
- 积分
- 28709
- 精华
- 0
- 帖子
- 1961
|
三、党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70多年来,中国钢铁依靠“五个始终坚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阔步前进,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壮大的政治保障。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利用举国体制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初步建立起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奠定了新中国钢铁之基。改革开放后,钢铁工业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释放出强大的生产力,成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工业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去产能为中心,行业形势显著好转,迈上高质量发展道路。铁的事实说明,党的正确领导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是钢铁工业铸就辉煌的根本原因。
(二)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是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壮大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推动中国钢铁强势崛起的关键一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钢铁工业通过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革除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的弊端,充分发挥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激励和约束功能,建立以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实现资源全球配置,与世界强企同台竞争,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使我国快速跻身世界钢铁大国之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促进了民营钢铁企业的迅猛发展,涌现出了沙钢、中天钢铁、建龙等一批钢铁企业巨头。民营钢铁企业从无到有,2020年粗钢产量占比达到63.2%,极大地激活和促进了钢铁行业的整体发展进步。
(三)始终坚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壮大的强劲引擎。70多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始终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社会发展对钢铁材料的强劲需求又促进了钢铁工业的持续发展。1950年,我国消耗钢材82万吨,生产41万吨,缺口41万吨;1978年,消耗钢材3038万吨,生产2207万吨,进口831万吨。改革开放以后,钢铁生产稳定持续增长,仍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1978年至1992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4%,钢材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6.4%,钢材生产量年均增长8.4%;1993年至200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1%,钢材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7.5%,钢材生产量年均增长7.2%。进入新世纪后,尤以汽车、住房、家电为主的消费升级,拉动了中国钢产量和质量的快速提升。正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同命运、共成长,钢铁工业获得了自身的长足发展。
(四)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是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70多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始终坚持向技术创新要效益。从自力更生、自我研发,转变为引进、消化国际先进冶金技术提高钢铁生产能力;从由政府部门及其科研、设计单位主导钢铁企业技术进步,转变为钢铁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投资、研发、组织主体,并把技术进步作为企业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从模仿、跟随国外先进冶金技术转变为自我集成、自主研发、原始创新,实现工艺装备国产化。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钢铁工业技术装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艺技术全面现代化。“十三五”期间,钢铁行业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冶金科学技术奖410余项。
(五)始终坚持红色钢魂薪火相传,是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壮大的精神法宝。从首座红色钢厂故县铁厂创始人陆达、重庆解放前夜护厂壮烈牺牲的简国治等“十八勇士”,到“高炉卫士”孟泰、发明“万能工具胎”的王崇伦、“勇攀高峰”的马万水工程队、“当代愚公”李双良、“一代焊神”曾乐,再到“改革先锋”刘汉章、“当代雷锋”郭明义、“时代楷模”李超和河钢塞钢管理团队,以及“七一勋章”获得者、大国工匠代表艾爱国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唐笑宇、宋嗣海、王利等一代又一代钢铁人,集结在党的旗帜下,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壮大前赴后继、艰苦奋斗,谱写出一曲曲钢铁精神的时代赞歌。钢铁人杰出代表身上所展现出的红色钢魂,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成为我国钢铁工业攻坚克难、铸就辉煌的制胜法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