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新能源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期货论坛搜索导航短信En
当前位置:钢之家 > 钢铁论坛
   
搜索
显示模式:
查看: 209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像一个混球

[复制链接]

430

主题

2139

回帖

2806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8-2-13 16:30:03 |只看该作者
五、
1985年,12岁的佩奇阅读特斯拉的传记之后哭了。30年后,谷歌为SpaceX投资十亿美金。佩奇说,他宁愿死后把财产捐给像马斯克这样的人来改变世界,也不愿捐给慈善机构,他对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非常欣赏。
佩奇说:
随着时间推移,我惊奇地意识到,要让整个团队都保持超级雄心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大多数人接受的教育并非“登月式”思考。他们倾向于认为事情是不可能的,而不是去基于真实世界去思考并计算什么是真的有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花了很大精力为谷歌招聘独立思考者、以及设定宏伟目标的缘故。如果你招到了正确的人,拥有足够大的梦想,你通常就能实现目标。即便你失败了,你也可能学到一些重要的东西。
如卡斯帕罗夫所言:
如果下棋的时候没有长远目标,那么你的决策将只是纯粹的反应,对局将被对手主导。
马斯克的目标远大到犹如一个现实的神话,充满着末世论的生存危机感,他认为人类只有通过能源的多样化,并成为多星球栖居的物种,才能建造起一艘方舟,以规避“单点失效风险”(Single Point of Failure),使人类这束微弱的“生命与智慧之光”,在无尽黑暗的宇宙中能够永不熄灭。
用“让人类登上火星”的伟大理想,博眼球,换资源,榨员工,这类套路咱们中国企业领袖们也会玩儿啊。难道本文只是讲一个流氓会武术,君子耍无赖,为了目标可以不择手段的主题吗?
混球有情怀,就能统治这个世界吗?

六、
让我们像一个混球那样,不管不顾、不讲道理地跳到另外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话题。
几十年前,加扎尼加博士思考到:“为什么会这样?假如我们的大脑拥有各个独立运作的系统,是不是意味着大脑有统一的意识?”
通过对脑裂人的研究,加扎尼加终于发现了一个秘密:左脑不过是在编造理由。他说:“我花了 25 年,提出了正确的问题,并且找到答案。”加扎尼加博士决定把左脑叙述系统命名为“诠释者”。
“诠释者”不仅扮成一副条理清楚的样子,还创作看似富含深意的剧本。它整天忙忙碌碌,大刀阔斧地重组事实;不仅编造故事,还捏造原因,这里加入动机,那里添上意图,诸如此类。而这一切都是基于有限的,有时甚至是经不起推敲的信息。
“外界信息并非连续地进入意识认知,而是大脑在离散的时间点收集这些信息,经处理后呈现出来。就像每秒24帧的电影胶片,因为放得太快而让我们误以为是连续的。”
EPFL精神物理学实验室的迈克尔·赫佐格解释说:“因为大脑想给你最好、最清晰的信息,这要花大量时间。让你意识到它的无意识过程没什么好处,因为这会让人非常困惑。”
简而言之,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毫无觉察地为“诠释者”所支配。

七、
大脑巧妙地把“决定”和“行为”在记忆中的顺序颠倒了,让你以为是自己的决定导致了行为。
Adam Bear写到:按掉闹钟,从衣柜挑出一件衣服,从冰箱拿出一瓶啤酒,这样的事情日复一日地发生着。在这每件事情中,我们都以为自己是自由行为者(agent),能够有意识地、有目的地控制自己的身体。但是这些日常经验真正的根源是什么?看看科学怎么解释。
多像《西部世界》里的场景。
心理学家丹·韦格纳和塔利亚·惠特利地革命性观点是:
自由支配自身行为的体验,只不过是通过事后归因得出了“思想产生行动”的错误结论罢了。就感知本身而言,它与行为的产生并没有任何因果关系。这样,我们有时会以为自己做出了一个选择,而事实上却没有,又或者是事实上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而我们以为自己做出的是另外一个选择。
刚刚发表于《心理科学》的一项研究中,保罗·布卢姆(Paul Bloom)给出了一个激进但并不魔幻的解释:
“可能在我们体验到自己做出决策的时刻,大脑正在重写记忆,新的记忆愚弄了我们,让我们以为这个选择是自己先前做出的,而事实上这个选择是在其结果被下意识地感知到之后才完成的。”

八、
如以上“六、七”所述,我们的意识、感觉、其实是大脑加工后的“错觉”。
从不同学科角度呈现类似观念:
1、《揭秘大脑》一书说:当大脑同时感觉到两种事物时,或会把它们错误地联系起来。如狗仔队,大脑也很八卦白痴,见到一男一女便是绯闻。无论这两种事物如何风马牛,大脑也能为其建立看起来还是那么回事的因果关系,逻辑上还有一套。像巫婆、股评家、经济学家等所有可随时校正理论的“果因专家”一样。
2、归因。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的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由海德(Heider)提出,最初仅包含一个维度,即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internal attributionexternal attribution),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stability),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controlability)。 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如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征,称之为内归因。
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之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综合归因: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称之为综合归因。
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成功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确定,失败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则是一种自我防卫。
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少他人成功对其带来的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被内归因。对他人的成败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以保护自我价值,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误差。
3、《真是巧合?用数学来解释奇迹》一书说:“我们之所以喜欢惊人的巧合”,数学教授 Joseph Mazur 认为,这是因为巧合为我们的庸常生活增添了一层意义。但根据大数定律,这些巧合都是可以被用概率论来解释其必然性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七十亿人口在做着数以万亿计的事情的世界里,即使再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概率统计上来看也一定会发生。
这本书里,Mazur先生为我们 “期盼奇迹” 的憧憬上泼上了一盆冷水。他耐心地剖析了那些日常中的奇迹为何一定会发生,包括彩票赢家、非凡的科学发现和错误的政府政策等。
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所笃信的事,在一个世纪以前还是饱受怀疑的天方夜谭。我们的宇宙诞生于随机之中,而我们的观测工具又实在有限,因此,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
4、星相学、成功学、营养学、股评家、推理小说家,大多利用了大脑的这一特点。
5、哈佛的一项研究:我们的minds(大脑意识),有近47%的时间是迷失在各种思绪(thought)中。
※ ※ ※ 本文纯属【onlylong】个人意见,与【钢铁论坛 | 钢之家钢铁网】立场无关※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关于钢之家|联系方式 |服务项目|服务报价|技术服务|在线订购|企业短信|会员注册 | 网站动态|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与建议|在线客服|我要纠错 |==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