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6-10-16
- 最后登录
- 2016-3-18
- 阅读权限
- 80
- 积分
- 18246
- 精华
- 0
- 帖子
- 1004
|
第三,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五大成就
建国后的前一个30年,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中曲折发展的30年。也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为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又有严重错误的30年。我参加毛泽东诞生110周年在安庆召开的纪念会时说过一句话:要说贡献,哪位领袖都比不上毛泽东的贡献大;要说“错误”,哪位领袖人物也犯不起毛泽东那样的“错误”。会议主持人后来在总结会议上把这句话用上了,只是各人解读不同。30多年来,是以否定毛泽东为时尚的,这里,则要讲讲毛泽东时代五个方面的成就:
(一)经济建设——建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毛泽东不懂经济”,文化大革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等说法讲了几十年,似乎成了定论,人云亦云,大家都跟着说。其实,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不在于他懂得什么,而在于他这个时期做了什么。要说毛泽东不懂经济,实非如此,也许他不懂微观经济,但的宏观经济比谁都强。最近看到一篇介绍乔宗寿著的《毛泽东经济思想发展史》的文章,就称“毛泽东是前无古人的经济思想家”。这是作者研究了毛泽东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延安和建国前后,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制度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再从新民主主义制度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两次经济变革后,得出的结论。外国人称“毛泽东是中国工业化之父”或“中国工业化奠基人”等等更多。
在中国社会经济条件下怎样搞工业化,是有过复杂斗争与艰难选择的。有党史专家将它归纳为三个重要的选择上,我借题发挥几句:
1、制度的选择。中国选择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是共产党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信仰理想和追求的必然结果。是毛泽东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首要逻辑前提。因此,中国工业化实现之前景必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工业化道路不仅要使社会财富得到大量的快速增加,还要使广大劳动者成为社会财富的享用者,“既要工业,又要人民”。“我们国家大、人口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好,应该建设成为世界上一个科学、文化技术、工业各方面更好的国家”。将制度选择与富民原则、强国原则结合起来。因此,在当时条件下向苏联学习是唯一的选择。但毛泽东从来不盲目地照搬,一直在思考外国的东西为中国所用。到了1956年提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国就开始走自己的路了。只是探索自己的路并非一帆风顺。接着大跃进就碰了钉子。“大跃进”的基本思想是发动群众运动搞经济建设,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供给制分配方式,这是具有经济浪漫主义色彩,忽视经济基本规律的。但“大跃进”并非全无成效。中国乡镇(社队)企业就是在“大跃进”中产生的经济创举之一。同时在大跃进中实施了高积累的方针,在局部牺牲农民利益和压低社会消费水平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国营工业的积累比例。正因为如此,大跃进后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中国经济还是在60年代中期,迅速跨上了工业化飞跃进展的又一个新台阶。因此,在制度选择上尽管付出了代价,但基本上是成功的。到70年代中期,在毛泽东生前已建成一个独立自主,相对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一个赤贫的农业国,从什么也不会造到包括“两弹一星”也能造的世界第六位的工业国家。这样的成就在世界上还找不出第二个来。
在制度选择上有个问题说一下,即多年来主张“私有化”的人,抓住三年灾害时期饿死人的问题不放,夸大宣染,从一千万到几千万,各说其是,都归因为人民公社化造成的。我们不是人口问题专家,接受或反对哪一种说法,都说不清楚。但非正常人口死亡却是事实。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里饿死人,实属不该。所以,别有用心的人借此大做文章就不足为怪。不过,对我们来说,想弄清这个问题,不如了解点人口常识,端正认识问题的立场态度。我国从秦朝统一记载最早的人口是七千万,如果按照马尔萨斯人口论发展到1949年,应该是几十亿的人口,但经过二千多年到1949年时号称“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为什么这么慢?一是战乱中战死,二是饥荒中饿死。主要还是饿死。远的不说,按照美国驻南京政府最后一任大使司徒雷登的记载说:国民党时期每年饿死的人都在300-700万之间。这就是说,把整个中华民国39年的时间里饿死的人在二亿左右。这就值得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共产党执政时期饿死人抓住不放的同时,却在美化蒋介石统治时期?事实是,人口增长恰恰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从当初四亿五千万到70年代的八亿,现在的十三亿。新中国成立时的人均寿命是34岁(世界人均47岁)到毛主席去世时的人均寿命是67岁(世界人均58岁)。说明中国人口发展同世界比是进步的。这就是对借“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人来否定党和毛主席、否定社会主义的最好回答。这里再提供一个数据,北京《京华时报》2011年5月12日a4版一篇报道称:“本报讯(记者李秋萌),今天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昨天,中国红十字总会训练中心主任辛宝山表示,排除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外,我国每年死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数逾800万,其中八成是可以避免的。”这个数字对我们同旧社会与三年困难时期的非正常死亡是一个很好对比,对那些借死人问题攻击毛泽东、诬蔑大跃进、人民公社和社会主义制度是绝好的讽刺。还要指出,大跃进是毛泽东提出的,但浮夸风并非毛主席鼓吹的,这有报纸记载。毛主席在大跃进初巡视山东等地后,立即转入对付中东形势和部署金门炮战去了。随后,再巡视大跃进时,首先发现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瞎指挥、共产风等歪风,即在郑州、武昌、上海召开会议制止“五风”,还亲自给全国生产队长写信,抵制歪风。如今把大跃进中的错误都归到毛泽东身上,完全颠倒了是非。
2、途径的选择。即用什么办法搞原始积累筹集资金搞工业化问题。我们是工业创始阶段,资本不可能从工业内部(第二产业)产生,当时更谈不上第三产业。早期资本主义是通过“圈地运动”和殖民扩张来取得。苏联是高积累获得。中国呢?这对毛泽东在路径选择上是很困难的。50年代初有过“先合作化、后机械化”还是“先机械化、后合作化”之争。当时,一方面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必须以重、轻、农来安排三者关系,一方面中国是落后农业国,历来就没有解决过吃饭问题。“无粮不稳”是要造反的。究竟谁该优先,这是面临两难的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其间有过片面注重重工业时期,又很快意识到农业、轻工业的重要性,开始整体考察重、农、轻的关系,主张工农业发展同时并举,提出农、轻、重为序的安排,最后确立“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路线和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其实,农轻重也好,重轻农也好,在中国条件下都离不开对农民的索取。但这是一个重要指导思想的转变。实际上在工业机器建成之前,所有的都是投入,不会给老百姓带来实际生活的改善,甚至会工业化越搞越穷,只有当工业机器达到一定的规模,才会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带来产品。这也是毛泽东时代注定要过艰苦生活的原因。据资料介绍,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是几代农民的付出,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好处是“二战”以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吃不了苦中苦”而长期停留在农业社会里。毛泽东和一切目光短浅者不同,在重要的战略决策上总是从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从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筹划。西化派精英把毛泽东时代的艰苦生活和出现的问题归结为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没有道理的。过去在经济建设中发生的问题,不论是大跃进,还是文革时期,问题是暂时的、可改的,业绩是永久的,许多地方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工业基础,水利设施等是大跃进时期建立起来的。
3、外部关系的选择。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立足点,但绝不排除对外援的争取。建国之初,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仅对我国进行军事包围,还有经济制裁、海上封锁,想困死我们,把新生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对外部关系没有选择余地,只有向老哥苏联求援,而当时斯大林对毛泽东还是不太信任的时候,毛泽东在1949年12月到1950年2月访苏,一住二个来月,苏方拖延,毛泽东说怪话乃至电话上吵架,尝到了酸甜苦辣,才签订了新的中苏友好条约,争取到三亿元援助,使中国开始起步。从此,在毛泽东时代先后掀起三次工业建设高潮:一次是50年代以苏联支援的156项工程为基础的建设高潮,一次是60年代中期以“三线”建设为内容的建设高潮。(这是在“借鸡孵蛋”的方式基础上实现自力更生的建设。三线建设既有工业布局的调整,也有战备的考虑。随着经济的发展,使大三线的工业基础大为加强,包括少数民族的偏远地区,社会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尽管战争没有发生,但对保卫国家安全,都有长远意义);再一次是70年代打开中美关系后以引进西方技术为主制订的“四三方案”。即以43亿美元从美、日、德、法、意、荷、瑞士等国进口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和单机,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等几十个项目,主要用来改善人民生活用的,这批设备投入生产后,对改善民生起了重大作用。华国锋主持召开党的十一大所诉求的经济指标(后被讥讽为“洋跃进”)其实主要就是毛泽东、周恩来生前审批的“四三方案”的进一步落实。所以,要说改革,毛泽东是最大的改革家;要说开放,实应从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算起。毛提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固然是长远的政策,但当时主要是针对敌对势力封锁背景下的措施。现在青年中把毛泽东时代视为闭关锁国、禁锢保守,实属荒唐。众所周知,中共与美国打交道始于1944年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此后,毛泽东就向美方表示过欢迎美国来投资,更有多次向有关人士传递过他想到美国密西西北河去游泳,直到1970年向斯诺讲了这个话,终于在1972年美方主动来敲门访华,打开了大门,为后一个30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前提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