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5-6-9
- 最后登录
- 2013-6-18
- 阅读权限
- 70
- 积分
- 1581
- 精华
- 0
- 帖子
- 1002
|
目前中国了增长速度不可能缓解煤电油运的紧张状况
中国经济的“高烧”之痛……
作者:巩胜利
2005年8月13日,超过800万人口城市、广州市市区超过33度高温,台风“珊瑚”登陆广州,汽车缺油已经在这个城市延续了半个多月,大多数加油站挂出“油在运输途中”告示牌,等待加油的车队“300米长”“堵塞交通”“运输瘫痪”“油价乱涨”【1】。近来南方报系、羊城晚报系、广州日报报系等等媒体都以类似“油荒、油荒…”、“50万吨油正赶路奔广东”“油荒延续半个多月”“广州油荒三天内可缓解”等更是头版、整版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广州“油荒”,只不过是中国上百个大城市当中最先拉开序幕的一个。8月18日,中国黑龙江、山东、云南等省份燃油供应也吃紧,有50%以上的加油站已经无油可供【2】。8月12日,中国官方第一媒体《人民日报》头版载文:因电及能源短缺,中国经济“领头羊”广东省上半年工业增加值的增速被迫拉低约7个百分点,全省gdp增长被拉低约4个百分点。此文分析说,广东省10000元(人民币)gdp产值耗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据中国商务部最新公布:2005年中国原油需求3.1亿吨,全年需要进口1.3亿吨,全年进口依存度超过43%【3】。就在其时,全球油价一再飙升67、68、70美元……未来中国,油、电、水、地等等世界性“灾荒”,中国经济持续近30年强力发展能跨越能源供需的这道世纪天堑吗?
至今的市场经济科学原理认为:在市场经济社会(又称“自由市场经济”),“劳动力是根本价值的第一要素,而不是土地和资本(或称‘金钱’)为根本的价值要素。”这是至今、依然在人类实践的经济科学、自由市场之父,市场经济奠基人亚当•斯密经济学最经典的基本原理(也被称之为“新古典经济理论”)。而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却与此大相径庭,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近30数年持续、快速、高增长的发展,几乎根本无法把“劳动力价值”归结为“主要价值因素”,反而是以政府持续投资(以国有土地、国家公债、国库券等为长期的背景)或政府“批权投资”“政府投资”(从中央到省、再到市、县等的各级政府所有的“大型项目”投资)而产生中国经济源源不断的“根本价值”新动力。当然,这些世界范围内的绝对中国失范、悖论与“经济学”原理的“中国现象”,无不与原“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体制”而生死攸关,这就是说中国还不能称之为现实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吗?那么中国现在正在实施的“市场经济”体制,又怎样与已经进行了200多年的那些“高收入”、“较高收入”国家(地区)和世界“市场经济”国家来融合、同步,进而让中国周边国家、亚洲诸国、全世界来共享共赢?
有关中国经济冷热——“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经济”意义上未来要解决的重大方向性问题。近30年来,中国“市场经济”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最高峰值的是1992、1993年曾达到13.2、13.4,而最底峰值是1989、1990年为4.3和3.9【4】(但就是这种速度,也是“高收入国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中国1990——2000十年平均增长速度在10%左右。“高速”增长,是针对全球各国经济增长几十年的比较而言,中国经济近30年年均以超过9%的速度高增长,中国经济在2004年gdp增长是9.7%以上、2005上半年也以9.5%的速度高增长,几乎就没有任何“着陆”的痕迹,与8%的中国政府实施方略相差距离。这是为什么呢?众所周知,这是因为中国政府长期以“政府经济”、“权力经济”、“批权经济”等形式进行的降温“投资热”而事倍功半,缺乏市场经济机制性“釜底抽薪”的方略实践,但中国掌握市场经济源和政治资源、“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5】——中国各级政府所有新上来的“第一、二把手”们则需要“周期性”政绩数字来支撑其官位的“前程”,那么一轮接一轮的各级地方党政投资热、发展热(省、地市、县的项目上马“投资热” )当然会无法遏制、再次轮番上演抢跑“比赛”,2005年及在未来长期的时间内,中国经济“过热”将依然是无法阻挡的继续“高烧”下去。中国近30年经济增长速度与世界各国之比,是当之无愧在长期发“高烧”,在全球、所有国家的范围内,几乎根本找不到一个这样长期“高烧”的国家前例。
a、中国经济发世界性“高烧”
中国近30年来,经济一直在高速前进。到2005年以来,随着中国各级党政“新政”的走马上任和其对党政领导人“业绩”的实际需要,与中国中央政府经济发展、投资“降温”的策略明确产生悖论。因此,中国经济“降温”的国家策略,将变得越来越艰难、甚至出现日渐更明显的增长失控之势,2005年上半年中国gdp达到新一轮增长9.5%的新高,显示了中国经济在2004年稍微“降温”之后又在持续新增长。
总体上,由于2004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依然超过9%,2005年中国经济的通货膨胀率则会有可能新突破4—5%。但中国依然是一个转型过程中的庞大经济体,这其中也包含着产业策略及产品结构性调整及“权力经济”“政府经济”(40多年中国“计划经济” 的政制惯性)的重大缺陷,于是中国最高层所实施的经济“减速”与投资“降温”将变得更加难以调控和实施。
其实,大家都非常明白:在中国“改革开房”的近30年以来,从在全球各国经济发展中“名不见经传”,到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发动机,这是中国经济“高烧”的必然结果。但长期近30年或更长时期经济发展“高烧”,也必定给中国社会的发展环境带来无法预料、难以弥补的战略生态失衡。基于此,中国政府最高层战略决策为:发展速度保持高于7—8%之间。
b、“权力周期”难以遏制过热
2004年的景象是,中国经济真的被“降温”,但那是在“批权”之下、各级党政官员“强压”产业或企业的结果。众所周知,中国2004年经济降温的唯一手段依然是各级政府实施的控制银行“信贷放出”、限制上“大型项目”,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市场经济”金融、货币、利率、汇率、货币储备、股市调控、税率杠杆等等市场经济基本的调控手段。
政府主宰上项目,是中国经济上升的突出特色。以2004年全国声势浩大的钢铁项目“降温”为标志:就在江苏省铁本钢铁有限公司项目设计能力840万吨,概算总投资105亿元人民币【6】项目在2004年4月被中国国务院严厉查处同时,而广州市番禺南沙开发区内广州jfe钢铁项目——南沙1000万吨级钢铁基地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加紧建设【7】、广州恒大集团在广东茂名建设的“1000万吨大型钢铁基地项目”【8】,却都在争分夺秒的大干快上。因之,2004年的中国经济“降温”不具有用“市场经济”规则的现实与实际操作的意义,也不代表中国政府已经掌握了调控“过热”、掌握了调控“市场经济”的能力。
c、远没有掌握调控经济的方略
长期近30年以来(是指中国实施“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中国一直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经济方式,还根本没有学会使用“市场经济”的规则和法宝——汇率、利息、税率、贴息、债券、外汇储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等等手段去驾驭和全面调节、掌控中国经济运行的方略,没有这些“市场经济”技术与技巧、方略的使用,中国经济靠各级“掌握绝对真理”——“一把手”来“批权”降温,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就是长期靠“批权”来掌控经济运行,至今依然没有摆脱这种魔力、惯性的深刻影响,关键是中国各级党政决策、领导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根源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源头的根本治理和改善。
2004年中国的外汇储备猛增2060亿美元后,总额达创纪录的6100亿美元,但中国政府几乎还从来没有使用过以变动“汇率”,去调节进口、出口产业的结构或产业布局;如一些热门的钢铁、水泥等产业,也从来没有设想去用税率、银行贷款利率等去撬动或改变这些产业成长环境,只是一昧去用国家或政府手中的行政“批权”,死命的打压。但市场经济的力量难以抗拒,2005年中国投资电、钢铁等业,再次掀起浪潮,中国经济再次面临投资的过热。
还有人民币升值与否的历史性问题,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能近30年、50年(其实是56年,而近30年,是指中国变“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其间)保持货币汇率保持不变吗?这怎么不把人民币逼向升值极端?非常简单,任何一个处在人类中生活的任何一个人,随着季节的改变,能长期不增加或又不减少衣服吗?而中国人民币的汇率,就是近30年不变,没有变化的游戏规则。
d、“科学发展观”还只是一个新概念
“科学发展观”,需要实践来支撑,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自从中国实行了近30年、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经济过热是始终的唯一主线——这无不与中国高层的经济“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由于原“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深蒂固,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始终没有进入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的轨道。“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一种短视的行为,而后是要被实践所历史证明的。绝大多数的中国经济决策者误认为:“发展观”就是“科学发展观”,如,近30年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确看似一种“发展观”,但中国证券、能源、交通、教育、就业、金融货币等等所积累起来的障碍,正在把中国经济的“科学发展观”逼向另一个极端即“防洪筑霸”,其实“泄洪”远比“筑霸”更为重要,“筑霸”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而今的中国经济,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党政,几乎就是忙于应付长期“筑霸”,几乎无人去真实的研究、并去实施经济的“泄洪”问题。要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泄洪”“通畅”远比“筑霸”更重要、更现实需求。
中国经济“科学发展观”的游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