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自己对于“原生家庭”这四个字是又爱又恨的。 爱的地方是它让很多人接触到了心理学,也接触到了心理咨询; 恨的地方则是,“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大多时候是将读者“困在受害者这个角色上”。 那么,“原生家庭”这个铺天盖地的概念究竟做错了什么? 小时候受伤的我们,又如何才能够真正地走出伤害呢? 今天这篇文章,将带你一步步地去尝试。 01 “原生家庭”这4个字,做错了什么? 那些过度鼓吹“原生家庭”的媒体,会给我们一个非常爽的逻辑圈: 我经常和伴侣因为一点小事吵架,甚至闹分手。我很难维持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这是因为我的原生家庭有问题,它让我变成了此时的自己。 而当下一次,我忘记为我们的行程定飞机票时,我和伴侣还是会争吵,争吵还是会迅速的升级为各种翻旧账的相互指责。 我继续用“原生家庭”来安慰自己,甚至去谴责我的伴侣。
似乎一切都没有改善,“原生家庭”没有给我们带去任何新的东西。 “原生家庭”最大的恶是将你限制在“受害者”这个角色里。 “我本来就是家庭的受害者啊,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这是事实,也不是事实。 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所感受到的痛苦,孤独,绝望,所遭受的控制,虐待,暴力…… 这一切的一切当然是真实的。但“受害者”则不是。 有趣的是,就好像吸毒一样,我们对原生家庭的使用倒是一次比一次熟练,“复吸”的量也是一次比一次大。 我们从仅仅看些推文到买一些似是而非的书籍去研究,甚至追随某些大咖,一次次的听一些自己也不知所云的课程。 并以此帮助自己去坚持那唯一的信念“原生家庭”是万恶之源。 02 也许你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同时还在听着音乐,挤着地铁,亦或者吃着早餐。 我希望你此刻停下手头其他的所有事情,停在此刻,然后问自己一个问题: “你一次又一次地在一个又一个地方追寻着原生家庭的推文,课程,豆瓣,知乎…… 你到底收获了什么?”
除了焦虑的暂时缓解,除了让你变得更会推脱责任,你还得到了什么? 你的人际关系没有改善,工作效率还是那样,一样不愿意去参加面试,又换了第101个男朋友…… “因为我妈特别有控制欲,从小就被教育一定要听话,不听话就要被打,所以我现在特别没有安全感,无法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这都是原生家庭的问题。”
嗯,很有道理呢!(微笑) 然后呢?继续一遍又一遍的告诉自己“都是原生家庭”的错? 然后带着快意与冷漠的复仇感,看着父母的痛苦? 03 跨时40年心理研究: 悲惨童年,能否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悲惨的童年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吗? 心理学家维纳尔用了40年的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 40年,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可能就是整个学术的生涯。 他追踪了700名贫困儿童的成长经历。 这孩子生活的家庭中,充斥着酗酒、暴力,有些还有着严重的生理和心理疾病。 可以说,你能想到的糟糕原生家庭的一切都在他们身上上演着。 而当他们到了18岁时,确确实实,有三分之二的儿童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让人意外的是,近三分之一的孩子的命运和人们期待的完全不同。 他们最终成为了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的人。 一样在工作中尽职尽责,该玩什么就玩什么,而且依然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就像你我一样。 而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是,他们有着“乐观的偏见”。 他们会“非常自然的注意到自己生活中的那些资源,并尽可能的利用它们来达到成功”。
这就是抗逆力的表现。 抗逆力,可能能够决定,一个童年阴影的人会有怎样的人生命运。 它没办法像“原生家庭”那样让你的焦虑立刻降低,名字也有点土土的,带着一点鸡汤的嫌疑,但我还是想把它介绍给你。 因为它是我在面对各类“原生家庭”来访者时最好的助手。 希望它也能成为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