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虽然我国铁合金行业发展迅猛,但产能过剩、高档品种占比较低、原料对外依存度高、行业总体能耗偏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等仍严重制约我国铁合金行业向高档次、高水平发展。更重要的是关于铁合金方面的标准制定不全面,科学性不强,产品标准水平不高,部分标准标期较长(国家标准的平均标龄为8.46年、行业标准的平均标龄为4.55年),远远适应不了铁合金进入国际市场的现实要求。”在日前召开的铁合金技术创新研讨会上,有关专家这样表示。 据了解,我国铁合金领域共有标准289项,以适用范围来分,国家标准有150项、行业标准有139项;以标准化对象来分,产品标准有68项,占28.5%;检验标准有208项,占71.9%。这些标准主要包括铁合金术语、定义、分类、代号、取制样、包装、标志等方面,也包括硅系、锰系、铬系、钨系、钒系、钛系及相关的铁合金产品标准。在我国“十二五”期间,铁合金领域共修订标准121项,占铁合金标准总数的41.8%。其中,修订产品标准29项,占修订标准总数的24%;方法标准88项,占73%。 结合新时期、新要求,作为提升我国特殊钢材各类性能不可或缺的原材料——铁合金,其产品标准的提升和完善将刻不容缓,必须尽快进行。 目前,我国大部分铁合金产品的标准还处于中端水平,在品种质量、杂质元素控制上还很不到位,许多产品杂质的控制还有赖于钢铁企业。针对这一情况,有关专家认为下一步铁合金产品标准的制定要在品种细化、杂质控制上下功夫。同时,他们认为铁合金产品标准体系建设要紧密围绕提升铁合金重点产品档次,实现从低档次、粗放式向高档次、精细化产品转变。 有关专家强调,针对产品标准水平不高等问题,要采取具体解决措施,重点研究微量元素的控制要求;针对方法标准存在的不足,要开发先进设备仪器的检验标准,提高检验方法的精密度;针对部分标准标龄较长的情况,要加强标准的定期复审,缩短标准的制、修订流程。“十三五”时期,铁合金标准的制、修订,将重点围绕化解产能过剩、加强产品结构升级、促进行业绿色发展等。 在具体方向方面,应加强对降低铁合金能耗、电耗标准的制定,加强对节能、节水和炉渣的回收以及现有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标准修订工作。在化学分析方面,应开发有关配套的检验技术方法标准,重点开发微量元素的检验方法。同时,要提高检测效率和精密度标准。 目前,我国优质锰矿和铬矿主要依靠进口。锰矿对外依存度超过50%;铬矿对外依存度超过95%,锰矿和铬矿对外依存度过高,对铁合金行业健康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因此,有关专家认为提高对锰矿、铬矿等原料标准的检验水平,严格检测原料的质量,减少有害杂质元素对铁合金生产的影响,意义十分重大。 有关专家还提出,应从适应铁合金国际标准化的角度出发,努力将我国铁合金领域的重点产品和方法标准翻译成外文标准,并将我国铁合金产品的主要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推进铁合金标准国际化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