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新能源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期货论坛搜索导航短信En
当前位置:钢之家 > 钢铁论坛
   
搜索
显示模式:
查看: 142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宏观调控震荡波 ———关于中国经济700天的观察报告

[复制链接]

86

主题

269

回帖

32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1 09:10: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0月28日,星期四。下午6点过后,一些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的人突然间发现,央行刚刚在网上发布了一条极
  为重要的消息。
  消息的全称叫《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文章的最后清楚地标明了发布时间———2004年10月28日18:14。全文加上表格也不足1000字。但是正如我们后来看到的,这1000字在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迅速激起了轩然大波。
  第二天,加息成为头条新闻。股市跳空低开,债市放量下挫。中国的咳嗽还使世界得了感冒。香港股市大幅低开,美国股市、日本股市同样开盘就下挫,伦敦市场也受到明显影响。英国《金融时报》用醒目的标题说,“中国利率上调震动了全球市场。
  关于加息的话题充斥于各个场合。新闻媒体从各方面分析加息带来的影响。一些经济学家则强调,这是中国9年以来的首次加息,更是中央政府第五轮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转折,意义非凡。
  的确,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都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它意味着进行了近一年的加息之辩有了最终的定论,央行最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意味着在动用了一系列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之后,中央政府终于转向了利率这种更重要的市场手段。对于
  长期习惯于动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中国政府来说,这种转变,也许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或许,只有当我们回过头去观察从去年年初以来中国经济在近700天里所经历的轨迹,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种转变的意义。
  第一篇:“没有温度的高烧”
  关于加息的说法,其实早在2003年就开始在学术界出现。不过,那时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大辩论正处于升温阶段。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尚没有定论,加息的主张自然显得为时尚早。
  过热的说法来源于一些宏观经济数据。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新一轮的增长。2002年,中国gdp增长8%。2003年一季度,gdp增速达到9.9%。这是1997年以来的新高。
  但是,就在人们为此欢欣鼓舞之时,非典不期而至。其后的第二季度,gdp增速一下降为6.7%。许多人为刚刚加速的经济遭受打击感到难过,悲观一些的甚至认为,中国经济再想回到一季度的情况几乎不可能了。
  但是事实很快说明,这种担心显得多么多余。在经历了第二季度的下降之后,中国经济很快恢复了原有的发展速度,走出了典型的u型曲线。非典并没有伤及中国经济的元气,至多只是“撞了一下腰。
  不仅如此,一些敏感的部门和学者甚至意识到,宏观经济正处于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状态,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是信贷增长很快。来自央行的数据显示,2003年上半年的人民币信贷规模达1.78万亿元,已经接近于2002年全年的水平,与2003年全年1.8万亿元的调控目标更是近在咫尺。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其中,房地产的状况犹为严重。据统计,1998年至2002年,我国个人住房贷款年均增长近113%,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贷款年均增长超过25%,这种速度世界少有。2003年,房地产业继续延续这种势头,1-4月房地产贷款余额已超过1.8万亿元,占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高达17.6%。
  刚刚上任的央行行长周小川坐不住了。2003年6月13日,央行出台旨在给房地产降温的“121号文件。孰料文件刚出台,就遭到房地产业的一片抵制之声。这种巨大压力甚至还导致了国务院后来不得不出台“18号文件,变相地否定了央行的“121号文件。这在之前并没有先例,它暴露了央行所处的尴尬地位。
  贷款的增长带来了投资的高速增长。多年来一直赚取暴利的房地产业吸引了更多的进入者,有实力和没实力的企业都到处贷款、圈地、盖房;经历了2002年井喷行情的汽车业对前景充满无限憧憬,所有的汽车企业都调高2003年的产销目标,汽车城到处生根开花;在钢铁业,由于政策的松动和对行业前景的看好,几乎出现了“全民大炼钢的局面;建材业的扩张也在进一步加剧,水泥等行业的产能攀上了“十五期间的高峰。
  “通货紧缩以及sars的气氛还没有完全褪去,满世界已是工业机器的轰鸣声。一位经济学家说的这句话后来被广为引用,以形容那时的投资热度。尽管有非典的干扰,但2003年上半年投资增速仍然高达31.1%,比2002年同期加快了近10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投资里面,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总金额只有1848亿元,同比下降7.7%;而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总金额却高达13224亿元,同比增长41.5%。
  这种局面引起了个别学者的担忧。他们开始提出经济过热的观点,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是其中较早的一位。2003年7月,樊纲两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要注意经济出现过热苗头,并呼吁政府提前行动进行调整。
  在当时,这种观点似乎并不合时宜,只有小部分学者认同。更多的人认为,中国经济刚刚走出几年以来的低谷,好不容易开始新一轮的增长,一些指标走高是完全正常的,根本谈不上经济过热。这种争论后来演变成整个经济界20年来少有的大讨论。
  中央政府对局部行业的投资热度开始有所警惕,但是对经济形势总的态度没有变化。2003年6月24日,国务院召集了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商务部、发改委等部门的学者和官员座谈,探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听取对下半年经济政策的意见。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中国经济正处于重要的机遇期,并说“我有主心骨,不会动摇。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目前的高增长是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对个别地区个别行业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仍要高度重视,但是从全局看,没有必要讨论过热不过热的问题。
  同时,在2003年7月的非典总结会上,中央领导向地方打招呼,要求大家清醒地看到钢铁、水泥和房地产等产业过热的情况并采取措施予以降温。2003年7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继续保持。
  货币供应量也在发生显著变化。2003年上半年,广义货币m 2余额为20.5万亿元,同比增长20.8%,高出同期gdp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幅之和12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
  连续高企的数字让央行的压力徒然增大。2003年7月14日,周小川在人民银行工作座谈会上说,要高度重视目前贷款的快速增长可能引发的风险。次日,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第一次公开指责中国的货币政策,认为中国需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
  接下来的7、8月,信贷规模依然不管不顾地走高。2003年8月23日,央行终于出手,宣布自9月21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提高到7%。分析指出,这一举措将大体冻结1500亿元资金。2003年9月,银监
  会对国有银行展开全面检查,以控制过快的信贷增长。
  伴随货币供应量增加的是物价开始上涨。进入2003年,cpi结束了多年的长期低迷状态,开始回升。一季度,cpi同比上涨0.5%;二季度,cpi上涨0.7%。相对于居民消费价格的温和上涨,水泥、钢材等一些原材料价格上涨很快。
  物价的上涨是大多数人乐于见到的。毕竟,中国经济几年以来一直陷于通货紧缩而不能自拔。一些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强调,物价上涨意味着经济开始走出通缩的阴影,这是多少年想求而未得的局面。况且,这种上涨幅度并不大,远远不到通货膨胀的程度。一般来说,cpi指数在3%以内算正常,而现在还不到1%。作为评价经济是否过热的一个指标,cpi有着特殊的分量。这也正是许多官员、学者不认为经济过热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一些经济学家还是坚持认为经济出现了过热苗头,或者说正朝过热趋势发展。他们把这种状况形容为“没有温度的高烧。尽管消费价格上涨幅度不大,但是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却上升很快。他们以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和亚洲金融危机以前的香港为例,指出这种状况的危险性。当时的日本正是因为在消费物价没有怎么上升的情况下,货币大量超发,最终在1990年经济崩盘。而香港也是港币大量超发,消费价格没有上涨,但是地产市场价格上涨很快,最后由于房产泡沫破裂,导致经济严重下滑。
  第二篇:“完美告别”的背后
  经济学家所说的“没有温度的高烧似乎并没有保持多长时间,因为物价已经越来越高了。
  进入2003年第三季度,物价的上涨已呈不可阻挡之势。9月以来,全国市场粮、油、肉、蛋等价格全面上涨。对于城市居民来讲,这是一种久违了的感觉。一些居民抱怨,连西红柿和黄瓜都卖到2块钱一斤,这是往年下雪后才有的价钱。困惑的网友在网上发问:“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这连烧饼都在涨价?
  飓风起于青萍之末。一些分析认为,由于粮食减产、粮价上涨引起的这一轮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呈现蝴蝶效应,其影响正在波及各个领域。由于粮价的上涨,一些在外地打工的农民开始考虑回家种地是不是更划算一些。
  房价依然在上涨,在上海等城市更是一路飚升。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2003年1-9月,cpi上涨0.8%,涨幅继续提高。9月当月同比上涨1.1%。10月,上涨1.8%。11月,一下蹿到3%。12月,更是达3.2%。
  上涨的不仅仅是消费品。2003年1-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4%,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8%。家电企业的老板抱怨,0.5毫米硅钢板2002年上半年的价格还是每吨4000元,但是现在已经涨到了5000多元。
  和物价一样不断走高的是投资。2003年1-9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是1997年以来的同期最高增幅。一些行业热火朝天,以房地产、汽车、钢铁、建材、电解铝等为代表。经济学家张曙光说,超过30%的投资增长率其背后的问题是不能不注意的。
  投资的高速增长带来了煤、电、油等基础能源以及运输的高度紧张。在全国的大多数省份,都出现了拉闸限电的情况。2003年9月,宁波一位塑料行业的老板告诉记者,当地的供电很早就采取了“开四停二的措施,这种局面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浙江非常普遍。在缺少发电企业的湖南,一些居民只能靠蜡烛来照明,多年不用的蒲扇又重新回到人们手中。
  2003年10月,国家统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2003年三季度的经济运行数据,其中gdp增速为9.1%。学术界的警惕开始提高,持经济出现过热的观点开始增加,建议中央政府采取措施。其理由是,如果不提前采取措施预防,等到真正出现过热局面的时候,就难免要下猛药治理,付出高昂的代价,这是所有人不愿意看到的。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开始警告,要防止经济出现过热局面。媒体上出现《中国经济:温故1992》之类的文章。毕竟,1992年开始的经济过热,至今让许多人还心有余悸,而2003年的许多现象和1992年又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
  但是厉以宁、萧灼基等经济学家坚持认为,中国经济没有出现过热,不要轻言过热。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并没有完全走出通缩阴影,如果采取紧缩政策,则很有可能重新回到好不容易走出的通缩局面。在中国经济同时可能面临的通涨和通缩局面前,来自后者的威胁更大一些。但是,大多数人同意一些行业存在过度投资的观点。
  中央对三农问题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投入了更多的精力。2003年10月,温家宝总理为重庆农民熊德明讨工钱的事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熊德明后来被cctv评为“年度经济人物之一。振兴东北的战略思路也日趋清晰,第一批100个总值600多亿元的国家级项目散落东三省,东北地区一片欢欣鼓舞。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问题,作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突破。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中央政府的态度没有根本变化,但是对一些行业和一些现象的担忧更加明显。中央领导在不同场合指出,当前经济总的形势很好,但是要重视一些行业存在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对于地方投资的冲动,中央政府一再警告。
  2003年11月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发改委关于经济工作的汇报。会议提出了10项要求,其中一条是加强信贷管理。当天,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会见中央驻港机构和在港中资企业负责人时说,现在有人提出中国经济再次出现过热问题,国际上也有专家提醒注意。他表示,中国现在经济形势很好,但喜中有忧,需要注意纺织、钢铁等一些行业。他坦言对贷款过快增长有些担心,还批评了有些地方开发区建设太多太滥。
  2003年11月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认为今年经济遇到的困难比预想的大,但是取得的成绩比预想的好,强调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会议也提出了一些局部性苗头性的问题,比如,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有所抬头,盲目兴办各类开发区,信贷投放偏快等。
  不管如何,中央认为总的经济形势是好的。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认为,中国经济并不存在“过热或者“过冷的情况,不需急刹车,也不需踩油门。
  央行加强了窗口指导,同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也开始发生作用。自2003年9月以来,贷款增幅连续3个月下降。央行有关负责人说,这表明货币政策效应越来越明显。但是,总体来看,货币供应增长仍然较快。截至年底,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为19.6%,高于全年gdp增幅和cpi增幅之和近10个百分点。
  令中国领导人感到焦心的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与日俱增。中国出口的低价产品对国际市场形成了冲击,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此起彼伏,中国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而随着中国成为第四大贸易国,连续多年的对华贸易逆差使得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施压,要求中国调整汇率,改变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2003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斯诺访华,其主要任务就是希望中国改变汇率。但是,温家宝总理告诉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斯诺带着“人民币不升值的信息离开。实际上,在此前和此后,中国领导人都在不同场合强调了同一观点。
  中国经济就在这种纷繁复杂的局面中走过了2003年。来自国家统计局的声音说,2003年,中国gdp达11.7万亿元,增长9.1%(后来修正为9.3%),高于原来普遍预测的8.5%,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财政和税收双双突破2万亿元,人均gdp历史性地突破1000美元。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说,中国经济2003年出现了多年期盼的良好局面。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说,2003年中国经济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具活力的一年。一些分析机构指出,尽管中国经济现在存量意义上只是排名全球第六,但在增量意义上,已经是全球第二,2003年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达16%,仅次于美国。媒体用《中国经济完美告别2003》的标题来报道这些令人兴奋的成就。
  但是,在学术界,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并没有消失。随着时间的推进,争论反而变得更加激烈。
  第三篇:暴风雨终于来临
  尽管经济出现了强劲增长,但2003年的一些经济指标和现象却令一些官员和学者感到担忧。第四季度gdp增长了9.9%。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了26.7%,而从1998年到2002年间,年均增长只有10.8%。房地产投资在这一年增长了30%。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超过40%,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一直不尽如人意,2003年的消费率甚至降至25年来的最低点。尽管加强了控制,全年贷款还是增长了2.77万亿,比原先制定的目标高了将近1万亿元。全
  年cpi的涨幅为1.2%,而且第四季度连续两月涨幅超过3%,走高的步伐越来越快。
  低效的增长方式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环境和对能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的。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只有4%,但2003年却消耗了全球石油的7.4%、原煤的31%、钢材的27%、水泥的40%,成为全球最大煤炭、钢材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的综合能耗是发达国家的4倍,2002-2003年两年时间就耗尽了5年的能源计划供应量。
  全国23个省市出现了拉闸限电,到处缺煤、缺油,运输极度紧张。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36%。一些分析指出,201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50%。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引起了从中央政府到普通百姓的广泛关注。
  长年对gdp的崇拜和以经济指标为主的政绩考核是这种结果的重要推动力量,这引起了新一届中央政府的反思。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4年,这一思想进一步被明确为“科学发展观。“绿色gdp的提法也不断升温,国家统计局甚至开始建立这种核算体系。观察家指出,这意味着多年的“唯gdp论将发生重大转变,社会全面发展将成为政府的指导思想。
  三农问题显然被新一届政府提到了新的高度,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即以此为内容。如何让弱势群体更多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成为中央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宏观数据发出了更大的警示。2004年前两月,占全社会投资八成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暴增53%。即使在经济全面过热的1992年,投资增长也只有50%。在钢铁进口猛增等影响下,进出口贸易连续几个月逆差,一季度出现了80多亿美元的逆差,这种情况多年来少有。而银行信贷增长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势头。cpi除春节期间的2月略有回落(2.1%)外,
  已经连续四个月超过3%的涨幅。
  每年一次的两会在3月如期召开,中央提出今年的gdp增长目标为7%左右。国家发改委确定的物价调控目标为3%。但是国家信息中心似乎更乐观一些,预测2004年物价增幅为2%左右。大多数人对经济增长的前景感到乐观。开户炒股的新股民越来越多,低迷两年的股市已经听见了春天的脚步。但是,有关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也变得越来越热烈。
  关于加息的讨论在两会上也变得热烈起来。从1996年5月以来,为了刺激经济,央行进行了8次降息,目前的利率为历史最低。相对于1.98%的一年期存款利率,连续超过3%的物价增幅使老百姓存钱处于负利率的收益状态。中国社科院袁钢明研究员认为,如果物价和投资未来继续快速增长,央行可能加息。但是,出席两会的央行行长周小川说,目前没有加息的计划。副行长郭树清强调,央行已经采取措施防止过热,目前还要继续观察。
  2003年下半年尤其是年底以来愈演愈烈的一些情况显然让中央政府感到头疼。尽管对地方政府屡次发出了警告,但是投资增长依然很快,尤其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投资以翻番的速度上升。前两个月钢铁投资的增幅甚至达到惊人的202%。从中央到省到市到县甚至乡镇都有开发区,大量农田被圈,失地带来的社会矛盾急剧上升。事情正在变得严重,中央政府决定采取行政手段进行调整。
  春节刚过,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明确提出要制止钢铁、电解铝和水泥行业的过度投资。随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要加强货币信贷调控,严格控制这些行业的贷款。银监会开始对钢铁、水泥、电解铝三大行业的信贷资金进行专项检查,此后,国家环保总局、证监会、国土资源部也加入检查队伍。
  3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原则上不再新批钢铁企业,不再审批电解铝生产建设项目,严格禁止新建和扩建有关水泥生产项目。显然,中央政府希望,这些行政调控措施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过热行业的投资问题。
  央行也进一步采取了措施。3月24日,央行宣布从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同时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
  但是,从各地传来的信息并没有令决策层感到乐观。三大行业投资叫停不停,反而愈演愈烈。地方政府和一些部门从各自利益出发,并没有严格执行中央的决定。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一些地方的投资额有增无减,被列为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一些行业更是顶风而上。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了挑战。3月18日,在两会之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说,今年宏观调控面临的困难不亚于去年的非典。
  4月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有效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势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强调必须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中央的态度在此时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变。
  两天后,在上一次调高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还未实行之时,央行第三次出手,宣布从4月25日起,再次调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时,距离去年第一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不过半年多。
  4月上中旬,有关第一季度的一些经济数据陆续出来。第一季度,gdp增长了9.7%,延续了去年以来的高速增长态势。投资增长43%,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物价连续高企的态势让人感到担心。如果任由经济照目前这种势头发展下去,最终结果显然会大大偏离中央制定的目标。事态的严重性显然超出了中央政府的忍耐范围,已经到了必须采取更严厉的调控措施的时候了。
  4月25日,国务院发出通知,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其中,钢铁业资本金比例由原来的25%提高到40%,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由原来的20%提高到35%。
  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统一思想,控制经济过热。当天,出席博鳌亚洲论坛的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发出警告,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业不要和央行博弈,不要因为央行现在出手比较温和,就想趁机干一把,这样只会造成更严厉的措施出台。
  吴晓灵的话音刚落,暴风雨就突然来临,中央亮出了“杀手锏。4月28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整顿土地市场治理工作,责成江苏省和金融监管部门对铁本项目涉及的有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铁本公司法人代表戴国芳涉嫌经济犯罪被刑拘,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被党内严重警告,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王明祥责令辞职。媒体用“铁腕整顿来形容中央的调控力度。一些分析说,铁本早不干,晚不干,此时恰好撞在了枪口上,不幸成为杀鸡儆猴的“牺牲品。
  4月29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花半年左右时间集中整顿土地市场,要求各地各部门在一个半月内对所有在建、拟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重点清理钢铁、电解铝、水泥、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城市快速成轨道交通、高尔夫球场等项目以及2004年以来所有新开工的项目。
  4月30日,央行、国家发改委、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控制信贷规模,降低风险。
  5月13日,国家发改委推出《当前
  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涉及行业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纺织等行业,进一步明确调控的方向。
  第四篇:调控并没有结束
  就在国务院宣布处理铁本的第三天———4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江苏开始了7天的考察。考察期间,胡锦涛强调,中央已经就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问题作出了部署,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有分析指出,胡锦涛此行主要是为了亲身体验和了解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和冲击,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而选择铁本项目所在的江苏,显然是别有深意的。
  不管如何,从5月份的数据来看,4月以来的这一系列措施显然起到了作用。尤其是铁本事件的威慑作用,使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得到了遏制,不敢再和中央政府对着干。一直节节高攀的投资出现了明显的下滑,由4月份的34.7%高位迅速降至5月份的18.3%。贷款的增幅也出现下滑。市场上的钢材价格明显回落。来自发改委、央行、国家统计局等各部门的通报都强调,“宏观调控已见成效。
  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和受到比较大冲击的行业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中央政府在搞“一刀切,是“急刹车。
  中央强调,宏观调控采取的是“点刹车的办法。5月初,出访欧洲的温家宝在向意大利总理介绍中国经济的情况时,将其比作一辆正在高速行驶的菲亚特汽车,不能采取急刹车的办法,而必须采取点刹车的措施,坚决有力又适时适度,区别对待。国家部委的相关负责人也一再强调,此次宏观调控并没有“一刀切和“急刹车,而是采取“点刹车的方式,在“治热的同时也“治冷,比如在收缩一些行业信贷的同时,也向农业、西部开发、社保等倾斜。
  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似乎并没有这样看。中央强调宏观调控政策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但是,具体到一些地方部门时,为了担负最小的行政风险,对民营企业的信贷和项目审批往往采取简单的停贷停批的方式,而对国有企业却依然情有独钟。这导致资金的体外循环加剧,“脱媒现象突出。一些国有企业也趁机扩大规模。
  5月,一位民营钢铁企业老板对记者说,现在他们从银行根本贷不到款了。2003年9月,记者在上海采访希望集团的刘永行时,刘曾对记者透露,要在包头上马一个超过100亿的稀铝项目。但是,今年5月底,从希望集团传来的消息却说,该项目已经压缩一半的规模。
  一些民营企业主因此认为,宏观调控主要是针对民营企业的,极端一些的甚至认为,之所以搞宏观调控是为了给国有企业创造机会,“一刀切成了向民营企业“切一刀。
  来自学术界的不同意见也时有出现。5月下旬,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表示,政府目前依靠行政手段来打压过热的投资,在很多方面跟计划经济时代的手段相似,会增加操作的风险,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急刹车、“一刀切,所以应更多采取以市场为主导的间接的宏观调控措施。他认为,投资的过度归根到底是因为资本的成本过低,央行应该提高利率,投资的需求才能得到真正抑制。
  6月上中旬,温家宝总理在湖北考察时以及和中南五省负责同志座谈时说,宏观调控已见成效,投资增长过快势头得到遏制,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一定抑制。这说明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措施是及时的、正确的、有效的。但他同时强调,目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各地各部门必须巩固成果,防止反复。
  对于民营企业的一些误解,中央作出了反应。7月25日,国务院在青岛召开了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座谈会,曾培炎副总理到会。在民营企业猜疑和抱怨加深的背景下,会议及时传递了中央的信息:宏观调控并非针对民营经济。
  8月28日到30日,温家宝总理在浙江考察三天。在堪称民营经济标本之地的温州,温家宝走访了多家企业,和9位民营企业家进行了座谈,不断询问大家对宏观调控的看法,并且强调宏观调控并非针对民营企业。舆论分析,温家宝选择这种时候这种地方考察,一个重要目的显然是要进一步消除民企对宏观调控的误解。
  在学术界,伴随着宏观调控的主要争论,已不再是经济是否过热,而是央行要不要加息的问题。同时,对行政调控的反思也越来越多。8月底,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接受采访时称,过度的行政干预必然会带来较大的副作用,应更多采用总量手段和价格手段进行调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魏加宁博士强调,中央从4月以来的宏观调控几乎都是行政手段,即使金融方面也是数量控制,而不是价格调整,利率税率等价格杠杆均没有动。
  同时,围绕此次宏观调控是早是晚的争论也一直进行。但是,各部委负责人在不同场合强调,此次宏观调控的一个特点就是发现早,动手及时。
  宏观调控的作用继续显现。上半年,gdp增长了9.7%。投资增长28.6%,增速比第一季度回落14.4%。一些经济数据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全国70%的开发区被撤消。粮食种植面积结束了连续5年的下降趋势,农民增收比较明显。不过,与此同时,珠三角等地开始出现“民工荒”,而在此前,基本没有管理部门和经济学家提出过这种预警。
  7月中旬,国家发改委称,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国家统计局、央行等部委也持相同观点。
  国外舆论对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非常关注。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宏观调控的确已经显现了效果,但是,宏观调控的目标并没有充分实现。固有的一些矛盾和新的一些动向也应该引起决策者的重视。煤电油运依然紧张,有的甚至进一步恶化。而投资增幅在5月份探底之后,连续两个月走高,要防止出现反弹。
  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当前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宏观调控还处在关键阶段。这些突出矛盾中,典型的就是投资和物价上涨的压力依然很大,煤电油运依然高度紧张。今夏,全国已经有27个省市拉闸限电。
  加息的呼声和预期越来越高。
  4月下旬,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说,央行近期无意加息,但是如果cpi继续爬升,超过一年期贷款利率(5.31%)的话,会适时考虑提高利率水平。这似乎成为央行是否加息的一个底线。“五一加息的传闻一度甚嚣尘上。
  6月上旬,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济南等地调研时作出了更大的暗示。他表示,利率变动要跟上价格变化,否则会形成负利率,导致居民消费行为和倾向变化。
  6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份的cpi增幅为4.4%,这使得实际存款利率连续8个月呈负。贷款增长的势头虽然有所减缓,但是仍然在高位运行,中长期贷款增幅甚至高达32.7%。数据进一步刺激了加息呼声。
  马上有媒体报道,央行已经拿出加息方案并上报中央。股市作出了重大反应,从铁本事件以来连跌9周的惨状进一步加剧,一度出现恐慌性暴跌。央行很快否认,“加息方案上报没有事实依据。
  事实上,即使在决策层内部,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和是否应该加息也存在着分歧。时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李扬认为,物价上涨已经是强弩之末,预计下半年或者明年上半年上涨趋势就会逆转。目前本外币利差较大,如果加息的话,导致游资的套利空间进一步加大,从而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而加息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6月底,美联储进行了4年以来的首次加息,这进一步加大了国内的加息预期。一些分析认为,央行这回铁定要加息了。但是,央行官员表示加息与否不能光看一两个月的数据,而是要连续观察接下来的6、7、8月的数据。
  6月份,cpi增幅第一次达到5%,接近5.31%的底线。7月,更是干脆达到5.3%。加息的压力越来越大。
  但决策层步步为营,仍然在观察。9月初,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央行是否加息还要看8月份的数据。其后,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cpi增幅继续为5.3%。但是,9月19日,出席世界工商协会峰会的周小川对记者表示,“目前物价运行还算平稳。10月1日,周小川在华盛顿明确表示,目前中国尚无加息计划。有关“十一期间将加息的传闻没有兑现。一些意见认为,周小川已经给出明确信号,年底以前,央行不会加息了。
  转折发生在第三季度数据出来之后。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宣布,前三季度gdp增长9.5%,比上半年略有放缓,其中第三季度增长9.1%。中央政府已经基本放弃年初定的7%左右的调控目标。
  9月cpi增长5.2%,比7、8月5.3%的增幅稍有下降。前9个月,投资同比增长27.7%,较1-8月份30.3%的增速有所放缓。钢铁、水泥投资分别比一季度回落65.5和43.4个百分点。一些分析因此认为,央行可能会延迟加息。但是也有分析指出,三季度9.1%的增速明显高于剔除sars影响后的二季度8%的实际增速,显示经济出现了较大的反弹。三季度投资比二季度有所提高,推动物价的新因素抬头。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有央行官员打招呼,即使要加息,也会选择一个市场不太注意的时候。这句话得到了验证。一周后的10月28日,央行突然在下午六点过后宣布加息。辩论宣告结束,加息周期正式到来。
  在学术界,伴随着宏观调控的进行,建议宏观政策转型的声音也多了起来。6年前,为了刺激经济,上一届中央政府作出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决定,频频发国债,大搞基础建设。这种政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谁都没有料到,本来作为短期用的这种扩张性政策却一用就是6年,陷入欲罢不能的境地。2003年,国债发行第一次超过6000亿元,达到6283亿元。2003年,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为2.9%,迫近3%的国际警戒线。而按照财政部的预算,今年财政赤字仍然和2003年一样,将控制在3198亿元以内。
  作为6年前这一政策的重要建议者,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多次称,积极财政政策应该逐步淡出,转向中性,国债发行规模要减小。他认为,目前稳健的货币政策开始适度从紧的取向是非常恰当的。事实上,类似的声音在之前已经出现,许多经济学家也持相同的观点。
  这种声音得到了中央的呼应。11月6日,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说,明年的财政政策将转向,实施6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将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
  11月初,来自国家信息中心的预测称,全年gdp将增长9.3%;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全年cpi涨幅将在4%左右。对于宏观调控是否及时、是否针对民营经济、是否在搞“一刀切等八大问题,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人民大学的一次演讲中作出了明确的回应。
  中央强调,宏观调控并没有结束。中国经济依然在快速而复杂的道路上前进。
※ ※ ※ 本文纯属【流浪星空】个人意见,与【钢铁论坛 | 钢之家钢铁网】立场无关※ ※ ※
回复 快速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2

主题

3827

回帖

1238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04-11-12 08:38:02 |只看该作者

此文甚好,是对过去两年多政策的小结!已收藏……

此文甚好,是对过去两年多政策的小结!已收藏……
※ ※ ※ 本文纯属【阿奇霉素】个人意见,与【钢铁论坛 | 钢之家钢铁网】立场无关※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关于钢之家|联系方式 |服务项目|服务报价|技术服务|在线订购|企业短信|会员注册 | 网站动态|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与建议|在线客服|我要纠错 |==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