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4-10-29
- 最后登录
- 2024-11-15
- 阅读权限
- 80
- 积分
- 46774
- 精华
- 0
- 帖子
- 2479
|
近年来,在铁矿石发生异常波动时,港口企业也成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约谈对象。据业内人士对比分析,2022年2月23日、2023年11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两次约谈港口企业,其约谈的重点内容有所不同,2022年的重点意在引导贸易商释放库存(库存约1.6亿吨),而今年则剑指港口企业的自律与监管问题(库存约1.1亿吨)。虽然亿吨级的港口铁矿石库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其蓄水池作用,但囿于参与各方利益诉求的不同,导致该作用并未充分发挥,无法在一轮又一轮铁矿石价格波动中发挥调节作用。
2022年1月份,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鼓励企业开展港口混矿业务,增加港口库存”,目的是“发挥港口库存对资源保障的缓冲作用”。但是,显然,这种缓冲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不论库存高位还是低位,价格上涨都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如何理解?
在与记者交流过程中,专家们都不免用一句“很复杂”来形容当前的港口铁矿石库存情况。“复杂”主要源于参与主体多元导致的难以统计的黑箱问题。举例而言,某贸易商是诸多南非矿的代理,铁矿石在落地前已经售卖,其放置在港口的铁矿石属于贸易商还是钢厂?钢厂既有长协矿,也会相机购买现货矿,这部分港口库存如何统计?等等。因为含混不清,所以为伺机操作留下了空间。
同时,海外矿山主导的港口混矿也备受质疑。一位从事铁矿石贸易的业内人士认为,有时候,供应端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会刻意制造稀缺。尤其是海外矿山主导的港口混矿,变“国际贸易”为“国内贸易”,虽然确实靠近了市场,但也为操控流动性,制造稀缺带来了便利。众所周知,钢厂高炉大型化进一步催生了对高品位铁矿石的强烈需求。港口混矿本意在于靠近市场、增加库存,成为资源保障的缓冲区,然而,被四大矿山控制了港口混矿能力却显然违背了这份政策的“初衷”。
一位在钢企长期从事铁矿石研究的专家表示,港口混矿的初衷是将到港的货物都当作增加的资源,以防出现战争或制裁等情况时,保障铁矿石供应。但就目前而言,港口混矿仅仅能让矿山企业价值最大化,因为混矿产品带来的利润要高于单独售卖,但却对钢厂降本没有帮助,反而增加了环保压力。
一位从事铁矿石贸易的人士表示,港口混矿相当于四大矿山将原本“远在天边”的矿山通过“乾坤大挪移”放到了中国的港口,使得其在中国市场的主动权进一步增强。一方面,海外矿将不会存在落地问题,也减小了海运等风险,能够更好地把控供应节奏,“从容不迫”地影响现货市场上某些特定品种的流通性,市场竞争力、垄断性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港口混矿机构更方便成为情报机构,能够轻而易举“透视”中国港口的储量、疏港量等信息,为其国内的现货贸易公司挺价提供渠道。
那么,参与混矿协议的港口企业,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内港口公司为开拓混矿业务,在与国外矿山签署的协议中给予相关企业堆存期延长,甚至无限期免堆存费的优惠。这意味着,原先争取“在到港之前卖出去”的约束将不复存在,解决了海外矿山在港口堆存的后顾之忧。业内专家告诉记者,我国各港口主动吸纳铁矿石的动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港口有大量的空置土地,而铁矿石本身储存门槛低;二是铁矿石是大宗商品中数量规模较大的品种,港口通过赚取卸港费、安保费、超期卸港费等,一般在每吨40元~60元,可为其创造可观收益。
综上可以看出,港口库存是把“双刃剑”,舞得好,便是“蓄水池”;舞得不好,便会沦为挺价的“桥头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