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4-10-21
- 最后登录
- 2020-6-21
- 阅读权限
- 80
- 积分
- 12386
- 精华
- 0
- 帖子
- 3827
|
曹建海:我国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对策建议
2005年11月29日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开始告别短缺经济时代,进入消费品生产过剩阶段,但生产资料多处于供不应求,或者国内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大量依赖进口;进入2002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开始进入投资的高速增长期,从而引领了新一轮的以重化工业在主导的经济增长周期。基于过去的教训,中央政府也对投资过热保持足够的警惕,特别是2004年上半年,针对一些产业如钢铁业、铝业、水泥业、汽车业及房地产业的过度投资,提出了严厉的警告,甚至但在固定采取了收紧“银根”和“地根”的双重“杀手锏”。但是,由于外部条件变化以及各种深层次的原因,特别是前几年高速增长的投资惯性,尽管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已呈现快速增长中平稳回落的态势,但短期内还难以调整到合理区间,巨大的新增生产能力相继被释放,部分行业将面临过剩压力。
一、中国主要工业行业产能过剩情况分析
1、煤炭行业
2004年全国原煤产量195593.24万吨,同比增长13.20%。国有重点煤矿洗精煤产量11675.56万吨,同比增加1512.25万吨,创历史新高;焦炭产量20873万吨,比2003增长17.42%。2004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补贴后实现利润307亿元,同比增长113.2%。2004年煤炭消费量达18.9亿吨,同比增长13.9%。其中,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四个行业煤炭消费量占煤炭总消费量的90%。煤炭进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年进口煤炭总量达1861万吨,比2003年增长73%;煤炭出口8567.8万吨,同比减少8.0%。
2004年底,我国开始规划建设神东、晋北、晋东、蒙东(东北)、云贵、河南、鲁西、晋中、两淮、黄陇(华亭)、冀中、宁东、陕北13个大型煤炭基地。根据初步规划,这13个大型煤炭基地煤炭保有储量6908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70%;到2005年煤炭规划产量将达到11亿吨。
2005年1-9月,全国原煤产量13.04亿吨,同比增长10.2%。据行业统计,国有重点矿、乡镇矿产量分别增长9.8%和12%,国有地方矿下降4.1%。煤炭出口5417万吨,下降16.9%。受水电增发较多影响,电煤需求增势减缓,全社会煤炭库存从3月份开始回升,8月末达到1.33亿吨,比年初增长28.5%。主要中转港口和重点用户存煤增加较多,9月末直供电厂存煤2494万吨,平均可用16天。部分地区、部分煤种价格5月份以来逐步回落。前8个月全行业实现利润349亿元,同比增长80.4%。
煤炭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从2003年起就逐步开始提速,2004年年末达到了顶峰。2004年煤炭全行业完成投资702亿元,比2003年增长60.8%。预计2005年,煤炭行业总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产能过剩的前景不容乐观。
焦炭受产能相对过剩的困扰,价格不断下降。受2003年国际焦碳价格飙升的的刺激,各地大上炼焦项目的积极性高涨。到2004年底,目前全行业产能过剩达20%左右。从2005年二季度开始,焦炭出厂价格由原来的每吨1500元下降到每吨900元至1000元左右,国际价格也由最高时的每吨400美元下降到在每吨170美元到200美元之间。
2、电力行业
2004年我国电力消费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2173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9%;在电力生产方面,到2004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达到4407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6%。其中,水电增长14.1%;火电增长12.1%;核电增长10.6%。全年累计平均发电设备利用小时为5460小时,创历史新高。发电量达到2187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8%,为历史最高。其中,水电发电量增长17.6%,主要得益于三峡等大型水电机组陆续投产发电。
2004年我国电力供需形势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最为严峻的一年,先后共有24个省级电网、25个省市区出现拉闸限电。全国最大电力缺口已上升至4000多万千瓦,电量缺口达到650多亿千瓦时,电煤问题已成为制约全国电力供应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2005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依然紧张,但较2004年有所缓解。华东、南方、华北等地夏季电力供需形势依然比较紧张,南方、华中等地枯水期供需形势仍较为紧张,其他地区基本平衡或偏紧。今年1-8 月,我国总的发电量为15648 亿千瓦时,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13.45%,增长速度较去年同期的14.8%已有所回落。其中水电增发明显,同比增长22%;全社会用电总量为16096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02%。全国电网供电负荷比去年同期增长15%以上,拉闸限电条次同比大幅下降61%。由于今年全国新增加的6500 多万千瓦产能中上半年只投产了2000 万,大多在四季度投产,预计供需缺口将明显缩小,由夏季的2500 万千瓦下降一半至1000 万千瓦左右。2006年缺电范围和时段将大为减少,可能表现为季节性、时段性缺电的特点。2005 年上半年火电小时数开始下降。虽然用电高峰仍有缺口,但全年供需有较大改善。
2005年1-8月份,电力行业投资增速有所下滑,但总体来看仍保持在较快增长水平。统计显示,前8个月全国电力行业累计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79.55亿元,同比增长36%,增速比前7个月以及去年同期都有所下降,在电力供求压力未有明显缓解的条件下,国家政策性引导资本和社会资本总体上仍在涌入该行业。预计2006年电力将实现基本平衡,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电力过剩。
3、钢铁行业
2004年全国产钢27279.79万吨,同比增长22.69%;产生铁28156万吨,同比增长24.12%;产钢材29723.12万吨(含重复材),同比增长23.29%。全年国内市场钢材表观消费量为31230万吨(含重复材),同比增长15.23%;去除钢材重复统计带来的偏差,折合成粗钢的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10.71%;考虑全社会钢材库存下降的因素,实际消费增长率为13%左右,比2003年的25.8%下降12.8个百分点。
钢铁行业的投资规模的新一轮扩张从2001年开始。2001年我国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482亿元,比上年增长42%;2002年为704亿元,同比增长46.1%;2003年为1332亿元,增长89.2%;2004年实际投资1780.82亿元,同比增长33.6%;2005年1554.54亿元,同比增长23.4%。
虽然全行业投资过度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控制,但考虑到钢铁行业2-3年的建设周期,每年6000万吨的生产能力将陆续释放。根据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csfb的预测,2005年中国钢铁产能将达到3.9亿吨,2007年甚至可能达到惊人的5亿吨。
与庞大的生产能力相对应的是,国内钢铁需求增长速度的回落。房地产、家电等行业增速放缓将导致钢材需求增速下降。预计国内2005年钢材需求增长率为10%,需求量为3.43亿吨左右,即使加上出口,销售量也不过3.5亿吨;而2005年全年的生产量预计将达到3.66亿吨。生产过剩、价格下跌将在2005、2006年甚至更长的时期持续。
4、汽车行业
2004年,我国汽车工业结束了连续两年的高速增长,生产和销售增长率大幅度下降。2004年,国内汽车生产企业生产与销售分别完成507.05万辆和507.1万辆,分别比2003年增长14.1%和16.5%,在销售的507.1万辆中有约50万辆形成经销商库存;2004年我国出口汽车13万辆(含6万辆场地用车),进口汽车12万辆;国内市场汽车总供给量为512万辆。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05年1-9月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420.21万辆和413.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18%和10.12%,其中乘用车产销285.43万辆和280.3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09%和16.83%,商用车产销134.78万辆和133.30万辆,同比分别下降0.92%和1.74%。预计2005年汽车产销将达550万辆。汽车工业最大的问题是生产能力过剩导致车价下降趋势难改及全行业固定成本居高不下,全行业经济效益持续下降。2005年1-8月汽车行业实现利润300亿元,同比下降42.6%。
2002年和2003年我国汽车需求出现爆发性增长,增长率分别为38.8%和36.7%,而汽车投资也在2002年和2003年进入高增长期,增幅分别为56.3%和87.2%。2004年是外商投资中国汽车行业力度最大的一年,投资规模动辄十亿、百亿。全行业固定资产计划投资2572亿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50%;完成总投资832亿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53.3%。汽车投资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之所以居高不下,很大方面是因为2003年在建项目投资的延续;而这对市场产生了更大的压力,汽车降价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降价成为必然,2004年价格战波及全行业上百种产品,年平均降幅13.1%,最高达25.4%。
根据联合证券及毕马威的联合研究报告,2003年我国的汽车产能利用率为68%,为近年来最高点,因此不少汽车企业在该年纷纷决定扩产。由于汽车产能形成周期通常需18个月以上,很容易引起阶段性的产能过剩,预计2005年我国轿车产能利用率将跌至55%,成为2002年至2010年期间产能利用率的最低谷。国家发改委的调查显示,各地在汽车整车方面的规划投资达2000多亿元,新增生产能力600多万辆,到2007年总生产能力将达到1100万-1200万辆,大大超过预期的700万辆的市场需求。汽车产业的大整合不可避免。
5、建材行业
重点分析水泥行业和平板玻璃行业。
(1)水泥
2004年我国生产水泥97000万吨,同比增长12.5%;累计销售水泥93080.5万吨,比上年增长13.9%;累计出口水泥704万吨,同比增长32.16%。2004年水泥价格呈现先扬后抑、总体下降的走势。2005年水泥生产继续呈增长势头,1-9月份累计生产水泥73463万吨,同比增长10.6%,增速同比减缓4.7个百分点。预计全年水泥产量为102258万吨,增长速度为5.42%,产销率为99.3%,全年企业库存500万吨左右。
2005年以来,水泥价格呈现小幅下降态势,其中普通硅酸盐水泥价格总体下降明显,而矿渣硅酸盐水泥价格先升后降。水泥产能的集中地华东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的水泥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3.04%和14.76%。水泥产能过剩、产量较快增长是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而需求增速放缓是价格小幅跌落的另一诱因。
从2002年起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开始加速,并在2003年形成高峰。2003年全国水泥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3.24亿元,比2002年增长88.42%;2004年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34.55已元,比2003年增长43.3%。到2004年底,我国水泥生产能力接近11亿吨,其中新型干法熟料生产能力达到3.3亿吨。考虑到2003年和2004年水泥行业步入投资建设高峰期,新增产能预计在今明两年释放,但市场需求增长速度明显跟不上。企业压价加之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引发了企业效益滑坡。截止到6月底,全国列入统计的水泥生产企业5078家中亏损企业2224家,比去年同期增加641户;亏损面同比增加11.69个百分点;亏损额同比增长17.26亿元,增加116.63%;水泥行业实现利润17.60亿元,同比下降76.53个百分点,而2004年全行业实现利润为136亿元。尽管进入下班年以来局面有所缓解,但今明两年颓势难改。
(2)平板玻璃
2004年全国累计生产平板玻璃30058.02万重量箱,同比增长20.5%;累计销售平板玻璃29835.6万重量箱,同比增长18.2%;销售收入达到1070.1亿元,同比增长38.53%;累计出口玻璃及其制品342179.7万美元,同比增长44.8%;累计进口玻璃及其制品247562.0万美元,同比增长20.0%。2004年玻璃价格呈现持续上升状态,个别月份略有波动,年底价格为全年的最高点。
进入2005年以来,我国平板玻璃生产、销售和出口继续大幅度增长。1-9月份全国累计生产平板玻璃26105万重量箱,同比增长15.2%。预计全年有望生产平板玻璃34806.71万重量箱,较2004年增长15.8%。
1-7月份全国累计出口平板玻璃10529万平米,同比增长45.3%,出口金额达25872.8万美元,同比增长50.2%。其中,优质浮法平板玻璃出口8325万平米,同比增长53.5%。特别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平板玻璃深加工出口在连续多年高增长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
当前平板玻璃行业突出问题是效益下降、亏损额增加和亏损面扩大。1-7月份平板玻璃制造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额10.6亿元,同比下降32.7%;亏损企业亏损额达1.7亿元,同比增长122.1%。亏损企业数由去年同期40户增加到61户,亏损面达25.7%,同比增亏52.5%。产成品资金占用23.3亿元,同比增长30.2%,应收账款净额25.12亿元,同比增长2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