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新能源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期货论坛搜索导航短信En
当前位置:钢之家 > 钢铁论坛
   
搜索
显示模式:
查看: 8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观察] 翻译莫言,莫言翻译

[复制链接]

429

主题

2086

回帖

2745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21:52: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2年12月    来源:上海壹周 (2012.12 小文艺0304)  

北京时间12月11日凌晨,中国作家莫言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文学奖证书、奖章和奖金支票。此前的几天,莫言带着妻子、女儿、好友,经历赫尔辛基的暴风雪,从北京飞抵斯德哥尔摩。


文/马振骋
编者按:
        北京时间12月11日凌晨,中国作家莫言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文学奖证书、奖章和奖金支票。此前的几天,莫言带着妻子、女儿、好友,经历赫尔辛基的暴风雪,从北京飞抵斯德哥尔摩。
        诺奖周里,莫言在瑞典学院“讲故事”,参加各种活动。他的一举一动都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甚至他每次出场的服装、配饰都成了讨论焦点,中山装、西服、燕尾服、“莫言印”……
        但是随着莫言诺奖行的启程,关于他的争议再次充斥网络:他是不是中国最好的作家、他在瑞典学院所讲的故事是否吸引人、他为什么穿燕尾服受奖……大多数的争论与文学本身并没有太大关系,只有关于翻译的讨论还算在文学范畴之内。
        莫言能获奖,翻译当然起到重要作用,莫言自己也说:“翻译的工作特别重要,我之所以获得诺奖,离不开各国翻译者的创造性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原创还要艰苦。我写《生死疲劳》,初稿只用了43天。瑞典汉学家陈安娜翻译它却用了6年。”所以,莫言自费邀请了他作品的英语、德语、法语、瑞典语、日语等9位翻译家出席诺奖颁奖礼,其中包括英语翻译葛浩文、日语翻译吉田富夫。


        中国作家没有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时,都说我们有好作家,只是没有好译本,好比空谷芳草,外人无法欣赏。今天中国作家有人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了,又说他的作品一般,只是有了好译本才得到评委的青睐。还说像莫言这样的作家中国何止十几个,他能得到别人也能得。看来今后几年内,诺奖评委会就像巴黎路易·威登专卖店,门口都排满了中国人。
        这两种说法,证明可怜的中国作家的作品从来没有进入议题的主体,相反,翻译提升有举足轻重之势;难道诺奖评委会两次选上用汉语写作的作家,两次都选错了人?真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啊!


        译者的阅读与读者的阅读是不同的。读者的阅读可以是浏览,遇到难词可以跳过,避重就轻,评论时照样可以说得头头是道。译者必须进行认真的阅读,类似于画家的临摹,要明白原作的一切要义与细节。
       当你动笔翻译,这时便开始所谓的二度创作或再创作。既然是再创作,那就必须有所本,让读者看的是作者写了些什么,欣赏作者的语言与叙述。译者必须是个隐身的写作人,让读者通过你的复述,原作的要义与艺术润物无声地进入读者的心田。译者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去追摹。
语言的使用不能脱离内容,原文浓墨重彩,译文也浓墨重彩;原文朴实平淡,译文也朴实平淡。不是用所谓的美文去渲染,去超越,去跟原文较量。总之,译者不要喧宾夺主。


        有人大谈超越。超越不是译者的任务。所谓超越,该由谁来评制?既然是按照原作去做忠实的复述,那就不存在超越。
文学写作不是单纯比文字的美。脱离内容的美文,那是一般作家都能做到的。“不足”是译者的能力不逮,而“超越”是译者的自我陶醉。况且,你认为超越的部分,怎么不就是本来存在于原作里的东西呢?怎么不是它给了你灵感而在你落笔之际用母语表现出来了呢?
        还可以这么说,译文是你的母语,原文是你的外语,你认知母语的程度越过外语。母语中的美你能体悟,外语中的美你还只是领略。中国人能体会李白之美,法国人能体会雨果之美,但是要求这两国人等量齐观看出李白与雨果之美,这很难说!
        还有人提出这一种理论,认为原文不够好,可以通过改译或编译使之臻于完美。这意见若通行无阻,其后果跟强拆古建筑、擅改古路名一样可怕。今后阅读名著会不会像走进一个历史面目不清、充斥假古董的世界?
        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中说,贝克特和斯特拉文斯基不但要保护自己的作品免遭时下流行的篡改,还要对愈来愈无意尊重文章与乐曲的未来具备戒心。他们在遗嘱中 说明逝世后也是如此,即使打官司也在所不惜。还有一位法国作家说得很有趣:这就像有人劈脸对我说,我觉得你的老婆不够漂亮,我已给你换了一个!
        英国女学者莎拉·贝克威尔在《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how to live or a life of montagne)一书的序中说:“21世纪充满了自满的人。如果进入网络海洋,搜索博客、推特、视管、视窗、分享空间、脸书和个人网页,半小时内就可以捕捞到成千上万对自己入迷、吆喝着求关注的人。”当这些人当上了译者,当上述的编译或改译成为通用的规则,莎士比亚将不成为莎士比亚,换老婆的故事也愈来愈多,全部文学史都将是戏说一通了。


        不过……不过……这次莫言得到诺奖,报上说是莫言找到了几位好译者……“译家居功至伟,显然无可讳言。”还说葛浩文“不是逐字、逐句、逐段翻译,他译的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葛浩文对作者的弱点知道得一清二楚。他把一切都整理好,然后翻译成英语,语言比原来的中文更好”。岂不是在说诺奖评委看了精彩的译文,而把票投给了莫言?真是这样的吗?目前谁都无法知道。但是对这种说法感到非常诧异。
        反正这次,葛浩文这样好笔头的翻译家,莫言这样好脾气的作家,合作得珠联璧合。也是美玉遇上良工,莫言得了奖,葛浩文得了口碑,一切都好说。然而这种改头换面、大卸八块的做法大家竞相仿效,后果不堪设想。久而久之,一改再改,谁都会怀疑在读的托尔斯泰、司汤达、狄更斯里面哪些内容才是这些大师真要说的话。如果莫言这次没有得奖,日后有人拿出葛浩文的译本与莫言的原作“复盘”,有那么大的差异,或许会说:莫言写得好,都是给葛浩文糟蹋了!</p><p>五
        莫言在斯德哥尔摩逗留的日子,恰好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在上海人民出版社首发。我们看到报刊上这么介绍:“这部小说虽然被称为小说,却没有小说应有的情节,找不到事件发展的线索,甚至连主人公都难以辨认,与此同时,在这堆看似散乱的词句中,却潜含着大量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以及哲学的意蕴。”还有:“它在结构上更独特的地方在于,在这部作品中人物的姓名和身份同样不断变化,无法统一……书中一些外来语连乔伊斯自己也不懂,有时只是为了要用这些词而已,并非文本必需的。”
        这些话是贬义还是褒义?如今用在乔伊斯身上只是褒义。然而内容并无差异,词句稍有改变的同一些说法,用在莫言的身上就是贬义了。“情节杂乱重复”,“语言粗糙鄙俗,无法卒读”,“看得人不胜其烦”……
        莫言的小说真有那么糟吗?且看瑞典文学院主席培尔·韦斯伯格的授奖词:“……莫言是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而无名的大众中突显出。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抨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他有技巧地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莫言有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他比拉伯雷、斯威夫特和马尔克斯之后的多数作家都要滑稽和犀利……”
        主席说的这些赞词,只是针对葛浩文的英译本吗?为了证实这一点,不妨把葛浩文的英译本买来,请没有读过莫言的英译汉高手进行还原翻译,看一看葛浩文英译本比莫言的原著好还是差,这样就一目了然。
※ ※ ※ 本文纯属【onlylong】个人意见,与【钢铁论坛 | 钢之家钢铁网】立场无关※ ※ ※
回复 快速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关于钢之家|联系方式 |服务项目|服务报价|技术服务|在线订购|企业短信|会员注册 | 网站动态|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与建议|在线客服|我要纠错 |==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