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7-8-2
- 最后登录
- 2018-8-14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135
- 精华
- 0
- 帖子
- 32
|
多空本一家,相煎何太急!熙攘皆为利,相逢酒化争.
我来次发贴,只是想多交些有思想能喝酒的朋友,如果因此而让有些人不舒服了,也请原谅,下次我就不发了!
其实对某种商品价格趋向的判断,有分歧是必然的,每个人都可以保持自己的观点到终身,否则何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之说!!!也大可以自己用钱去实际交易,反正输赢都是你的,输了也别怪是因为听谁的,也别赢了就以为自己天下第一,秦始皇够牛了,李自成刚打下北京,还没把资金划出去呢,就又还给市场了!
就和当今股市存在的争论一样,看空者大可以不买股票,保留他看空的观点给他后代,当然如果多年以后他的后代骂他的前辈,说你那时候怎么就错过了那么好的牛市行情没赚钱呢,那也是他们的家事了.也幸好中国股市没有做空机制,否则在2000.3000.4000点看空并做空的人早就消灭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前成交量大也未必就代表多空分歧大, 多空本一家,相煎何太急!
可怜的是,那些盲目跟从大户的交易者,却忘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千年古训!!!
当然,也有这样的现象,摩根在长期看空中国楼市和b股的过程中,现在大家是都已经知道,其实最大的楼市和b股买家就是他!!!
钢铁作为一个大行业,也必然存在各种预测需求,大量的经济预测机构风起云涌及也是必然,我倒真心希望钢铁行业也能有这样的预测专家存在,即他能每次预测都对,这样的话我就可以按他预测做,一直赚钱了!哈哈哈!
下面摘些东西,给大家看看,愿大家能在赚钱时能知道一些我认为是本质的东西,当然你也可以嗤之以鼻不认同不看,但请理解我的好心:
我来次发贴,只是想多交些有思想能喝酒的朋友,如果因此而让有些人不舒服了,也请原谅,下次我就不发了!
1.名人博客具有示范效应,如果带来众多散户跟风买入,对于盘子不大的股票而言,在大盘向好的若干个交易日,涨停并非出奇。在股市行情向好、多数股票在涨的局面下,预测准确率高是理所当然的事。网上推荐个股,存在被庄家控制、误导股民等可能。而数以百万计的点击量,已让博客拥有了强大的示范力量,一旦出现误导、欺骗,最终受伤的是广大股民。股民应冷静而理性地看待“炒股博客”,当前的热卷电子交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2.当然,每个行业都有专家,每个人都会看对行情,但每个人都不能保证每次都看对!!!
全景网6月19日讯 在股改行情启动两周年之际,全景网专题组统计了期间曾发表股市言论的17位知名经济学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其中,多头和空头的两个极端均为qfii人士,包括坚定做多中国的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龚方雄,以及矢志不移唱衰中国股市和楼市的前摩根斯坦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而最为“知名”的“死空头”代言人左小蕾,则其实只是左右摇摆的“骑墙派”。
3.合格的经济分析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作出的研究和其所在机构的业务部门是独立的,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他们的言论应该能为政府、投资者、企业和普通居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而不是胡乱地说中国股市能涨到10000点的胡话。
经济分析者只能告诉民众过去和现在经济这样运行的原因,只能告诉民众未来经济向上或者向下的原因,而不能明确地告诉民众一定向上或者向下。经济分析者给投资者最大的信息,仅仅是分析而不是预测,是理性的价值判断而不是鼓吹式地让民众介入。
诸多对经济或资本品走势的预测,都是毫无意义的,实际上都可以定义为市场的“噪音”。“噪音”是否能令市场参与者受益很难评估,但对刺激交易的作用是十分显见的。无论是做期货或是做股票的基金经理,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电子邮件,即便是散户,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获得大量与交易相关的研究报告和评论。当基金经理和散户每分每秒地关注着行情的变化时,很容易把获得的信息和行情的波动联系起来,并产生交易冲动。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人关到一个密闭性非常好的橡皮屋里,外部的噪音分贝几乎为零。刚开始,实验者感觉非常安静和舒适,渐渐地,他听到了心跳的声音;再后来,他居然听到了血液流动的声音,此刻,人就感到非常浮躁了。实验者把一枚针掉在砖上,听到的声音犹如炸弹爆炸。实验表明,没有一个人可以在这样的房间呆上3小时。这个例子想说明的是,当一个人过于专注某个事件的时候,与这一事件相关的信息都被过度放大了,从而导致信息失真和判断失误。资本市场的交易者每天都在惊心动魄地生活着,或以为大祸临头便仓皇出逃,或以为千载难逢又追高杀入;其实,基本面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禅语道破:非幡动,非风动,仁者心动也。
4.正是由于房地产、大宗商品、贵金属、股票和期权等资本品的交易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为这些交易活动提供依据的相关预测便存在大量的需求,如宏观经济、物价、汇率、投资率、石油库存等预测,大量的经济预测机构也应运而生,在美国,这类机构就有上千家。它们有的属于营利性机构,有的是大企业下属的研究机构,此外还包括政府部门、学术团体及新闻传媒的下属机构。
那么,它们预测的准确率又如何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曾专门对经济学家的预测失误做了一次“盘点”。它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60个衰退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案例,发现其中2/3的国家的经济状况未能被及时预测,1/4的国家则被错误地预测。有意思的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欧洲大学研究所的michael j.artis教授也曾对imf从1971—1994年的经济预测记录作了研究,发现它除了对工业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误差比较大外,对工业国预测的最大弱项是预测经济周期的转折点。
权威机构在经济数据的预测方面都无一例外地显得不权威。据说,上世纪80年代,国研中心曾和世界银行合作一个研究项目,对我国宏观经济作了一个短期预测,结果证明,世行的多项结论都是错误的。对此,有参与研究的世行专家半是自嘲半是解释:“我们要能预测得百分之百准确,早到华尔街工作去了。”
那么,华尔街的首席经济学家们是否就技高一筹呢?似乎也没有。很少听说他们以预测准确率高而出名,他们的知名度通常与出镜率或所在机构的江湖地位相关。偶尔也有某个历史性的拐点被某个经济学家言中的,但毕竟不是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所言中-恰恰证明了这不过是类似瞎猫碰到死老鼠的小概率事件。
自中国经济成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际性经济研究机构或投资银行的分析师们开始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并预言中国经济波动的拐点,遗憾的是,从1997年至今,他们基本上是“屡败屡战”。如1997年出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也将崩溃,但没有想到中国经济一枝独秀;2003年中国非典肆虐时,有大行经济学家惊呼其“对中国经济的打击不亚于上一次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事实证明太言过其实了;2004年中国政府开始出台调控政策,香港h股暴跌,当时经济圈内讨论最多的话题是“硬着落还是软着陆”,境外研究机构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将硬着陆,现在看来,既非硬着陆也非软着陆,而是没有着陆。
5.综上所述,至少有四个理由来证明探寻拐点不如追随趋势明智。
第一,人类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获取更充分的信息。凯恩斯曾说,长期我们都是要死亡的。但历史却绵绵不绝,生命的短暂表明人类在观察和分析历史、预知未来时,视角有很大局限性,趋势的持续时间往往会比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乃至生命还要长得多。
第二,“因”往往会有很多,“果”却只有一个;如用计量模型来预测经济指标时,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加起来可能接近一千个,但结论只有一个,拿其中一个因素来推导结果,无异于瞎子摸象。
第三,如果预测的思维是理性的,但市场的行为却是带有情绪的,其推导的结果显然会有误差。比如经济波动一般都是从低迷到复苏再到繁荣,最后产生非理性的泡沫,泡沫破灭之后,又会
矫枉过正。人们能估计到的往往是经济的理性波动阶段,对非理性阶段的预测则不能用理性的分析方法,而是需要艺术,但有多少经济学家能把握好“艺术”呢?
第四,预测者本人会或多或少地带有情绪、偏好和利益,也会导致结论的失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