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塑成正身的钢企,钣铱着传统的模式做着一成不变的经营,未曾有过对未来世界范围内潜在的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危机想象的空间。前几年钢材紧俏时想要一点资源必须找领导批条子,找指标。不过那时还好在腐败相对比较少但那时能搞到指标的人都被认为是有本事的人。后来到了2000年左右钢材相对出现了过剩,经销商正常利润每吨在10--30元左右,且竞争异常恶劣,钢厂便出现了多种政策如先货后款,承兑汇票、协议户、先卖货后定价等等甚至出现了某段时间赔本赚吆喝!效益低下有的厂工资都难,也更没人谈什么技术改造和长远规划了,只按主管部门下达的指标去做完成任务就行。然而 又是短短的两年时间,钢厂的境地大变,中国持续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每年 gdp 8%左右高速增长给作为工业支柱的钢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这一且又被钢厂领导们认为是自己有“多大”本领创造的经营环境所创造的,于是各种新的不平等的游戏规则出现在市场经济的旁边。(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