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论坛

标题: 【转贴】4350户居民告别蜗居 申城最大棚户区即将消失 [打印本页]

作者: 可可    时间: 2013-10-20 14:35
标题: 【转贴】4350户居民告别蜗居 申城最大棚户区即将消失
        

昨天,虹口虹镇老街和北外滩5个旧改地块的百户居民率先乔迁。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展望将来住在新居美好愿景的同时,也或多或少流露出对原来老街生活的留恋,而暂时留在老宅的居民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搬迁。

依依惜别,最难忘百家饭

郑明健:一家五口住在47.3平方米的空间,在虹镇老街生活已有32年,对选在浦东的新家充满期待

■受访者:郑明健

昨天一大早。50多岁的郑明健就早早地坐在了搬场车驾驶室的副驾驶座上,坐在中间的则是其年过八旬的老父亲。郑明健位于浦东惠南的新家要到明年四五月份才能交房,目前他还要到浦东租房过渡。

“我们原来住的是售后公房,大概47.3平方米住着一家五口。”郑明健一家在虹镇老街生活已有32年,“之所以选浦东的房子是因为离我上班的地方比较近。”谈到新家,他充满了期待,“那里未来规划要住30万人,我去看过几次,有欧尚等大卖场,也有浦东医院和华山医院分院,以后还要通16号线,而且还算是迪士尼的辐射区呢!”郑明健认为,之所以能选到这里的房子,就是因为早签约早选房,“第二轮征询开始的当天我们就签约了,没有什么好犹豫的。”

说着,郑明健走下了车与记者交谈,身高超过1.8米的他身材健壮,只穿了件单衣,尽管为了搬家忙了好几天,但依然精神很好。“我们从小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吃百家饭的小孩最经得起风浪,身体也最结实。”郑明健不无感慨,虹镇老街最难忘的情结就是吃百家饭。今天到张家姆妈屋里吃饭,明天王家阿伯家包的馄饨分给大家尝,周末说不定几户人家会聚在一起摆圆台吃“弄堂菜”,“我女儿也跟我一样,小时候拿着碗盆到别人家吃百家饭,非常有人情味,以后搬到新房恐怕就不会有这种单纯的快乐了。”

9点30分。伴随着锣鼓鞭炮声,郑明健的搬场车在警车引导下第一个开出旧改基地,他捧着鲜花半个身子探出车厢,不断向车外的人群挥手,从此正式告别了住了32年的老宅。在他身后,近百辆搬场车一字排开,鱼贯而出,车上的居民在洋溢着喜悦的同时,也在和车外几十年的老邻居们依依惜别。

看到此情此景,路边站着的陈阿姨不禁百感交集,她在这里居住已经有50个年头了。她在第二轮征询启动后的次日就签约了,未来的新居在宝山顾村,不过因为还在寻觅过渡的住处,所以暂时还没搬。看着搬场车龙,陈阿姨说,虽然自己也一直想改善居住条件,但对这里没有感情是不可能的,“就像退休工人都要经常回厂走走一样,哪怕这里以后拆成废墟了,我们以后也会一直回来看看的。”“反正以后从顾村回来花2块钱乘一部528就可以了。”在边上的女儿笑着补充说。

收藏家旧书暂分三处放

瞿永发:几十年来热心收藏老书,老街房屋征收与补偿方案公布后,开始四处寻找适合放书的地方,已备好200个打包箱准备大搬家,但书籍的最终去向还未有定论

■受访者:瞿永发

“侬找瞿永发啊,后头弄堂到底左手转弯就是。”被誉为“最接地气藏书家”的瞿永发在虹镇老街也算一个有名气的人物,央视主持人崔永元都曾钻进这条小弄堂到他家拜访。

瞿永发的家,这个位于虹镇老街深处的藏书阁,与窗外的喧闹尘世相比,彷佛是另一个世界。

走进瞿家4层小楼,一楼20多平方米的客厅里,犹如整墙大小的两个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书籍与资料。记者小心翼翼地从仅能通过一人、近乎垂直的木梯子拾级而上来到二楼书屋,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书的海洋,数万本泛黄的老书散发着书香。

地上、桌上、书架上都放了书,小楼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被书占满。三楼存放的主要是名人的手稿。只有十几年前买的双人床、长虹牌电视机才能让人想到这其实是个卧室。

这还是已经搬走了一部分书以后的场景。“原来连一楼都放满了书。你现在看到的沙发、冰箱、洗衣机的位置原来都是放书的,我们家的生活空间其实就是书堆中的那么一小块空地。”

瞿永发的藏书生涯始于上世纪70年代。“那时我有份固定工作,每个月工资差不多30元,而当时旧书一本也就几角钱。”瞿永发只要一有空就蹬半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到文庙、“淮国旧”(淮海路国营旧货商店)淘旧书,每次回来车后座都是“满载而归”。他以收藏民国时期旧书、杂志、名人书信为主。最得意之作是全套的《永安月刊》,这是他20年前用一套外滩老建筑的照片簿加2000元钱和另一位收藏家交换的,现在的“市价”在20万元左右。

瞿家所在的虹镇老街七号地块房屋征收与补偿方案公布后,瞿永发开始四处寻找适合放书的地方,为搬迁做起了准备。装箱、打包、整理,至今已把一部分书搬到了黄浦区厦门路和贵州路两间租来的房子里,另一部分则搬到了灵石路上他开的一家书店,不过现在家里还有约3万册书,“书放着不能不管,我每天都要花2个小时整理,否则容易长虫发霉。”

瞿永发书籍太多,未来不管是搬到新家还是其他什么地方都将是个无比浩大的工程。“我已经准备了差不过200个箱子装书,到时候还要请人来帮我一起打包。”和家具家私打包不同,装书特别是旧书是非常有讲究的。“旧书经不起折腾,装箱一定要服服帖帖,里面绝对不能七高八低,而且箱子外面一定要用封箱带封紧。”

由于装箱工作将持续很长时间,瞿永发昨天还没法搬家,估计要到年底才能完成准备工作。不过这些书籍的最终去向还未有定论。“前几天上海图书馆曾有工作人员来和我谈过。”瞿永发说,捐献一部分是可以,但大部分还是希望能够有偿转让,“如果能给上图的话我还是放心的,毕竟这也是很好的归宿。”

组建20个共有产矛盾调解小组破解旧改难题

中心城区最大棚户区即将消失

昨天集体乔迁的5个旧改地块,分别是嘉兴街道的虹镇老街1号、7号地块和提篮桥街道的北外滩91、92、93街坊,共有近5800户居民。多年来,这些地块人口十分密集,房屋严重老化,市政配套不足,安全隐患突出。虹镇老街更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棚户区,居住和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居民对旧区改造的呼声非常强烈。

今年以来,市、区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合力攻坚,落实了大规模旧区改造所需的资金和房源,着力强化政策保障。区旧改指挥部、分指挥部和征收事务所组织5000多户居民召开168场“圆桌会议”,并由居民自己推选组成监督评议小组,充分听取群众对征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征收方案和措施,为9月20日5个地块同时启动第二轮征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征询过程中,虹口的旧改一线工作人员和社区干部走街串巷,关心、了解居民家庭情况和实际困难,并针对居民对征收政策的种种曲解和误解,自编自创“征收小报”、“围墙漫画”。许多居民不仅自己彻夜排队签约、选房,还主动做起志愿者,向街坊邻居宣传:征收政策不是“喇叭裤”,而是“小脚裤”;早签早得益,越晚越吃亏。

虹镇老街棚户区私房多,共有产矛盾多。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梁惠英领衔组建了20个共有产矛盾调解小组,创造性地运用“二次调解”程序,为一大批共有产家庭化解了内部矛盾,做到“拆房不拆家”,成功地破解了长期困扰棚户区旧改工作的老大难问题,使签约推进速度远远超出预期。

第二轮征询启动不到一周,北外滩91、92街坊便率先达到签约生效比例。国庆长假还未结束,其他3个地块也相继告捷,创造了虹口和上海旧改史上的奇迹。其中,虹镇老街1号、7号地块用18天时间走完18年的旧改路,标志着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启动的虹镇老街旧区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本市中心城区最大的棚户区即将从上海的版图上彻底消失。






欢迎光临 钢铁论坛 (//luntan.steelhome.cn/lun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