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有人大谈超越。超越不是译者的任务。所谓超越,该由谁来评制?既然是按照原作去做忠实的复述,那就不存在超越。
文学写作不是单纯比文字的美。脱离内容的美文,那是一般作家都能做到的。“不足”是译者的能力不逮,而“超越”是译者的自我陶醉。况且,你认为超越的部分,怎么不就是本来存在于原作里的东西呢?怎么不是它给了你灵感而在你落笔之际用母语表现出来了呢?
还可以这么说,译文是你的母语,原文是你的外语,你认知母语的程度越过外语。母语中的美你能体悟,外语中的美你还只是领略。中国人能体会李白之美,法国人能体会雨果之美,但是要求这两国人等量齐观看出李白与雨果之美,这很难说!
还有人提出这一种理论,认为原文不够好,可以通过改译或编译使之臻于完美。这意见若通行无阻,其后果跟强拆古建筑、擅改古路名一样可怕。今后阅读名著会不会像走进一个历史面目不清、充斥假古董的世界?
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中说,贝克特和斯特拉文斯基不但要保护自己的作品免遭时下流行的篡改,还要对愈来愈无意尊重文章与乐曲的未来具备戒心。他们在遗嘱中 说明逝世后也是如此,即使打官司也在所不惜。还有一位法国作家说得很有趣:这就像有人劈脸对我说,我觉得你的老婆不够漂亮,我已给你换了一个!
英国女学者莎拉·贝克威尔在《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how to live or a life of montagne)一书的序中说:“21世纪充满了自满的人。如果进入网络海洋,搜索博客、推特、视管、视窗、分享空间、脸书和个人网页,半小时内就可以捕捞到成千上万对自己入迷、吆喝着求关注的人。”当这些人当上了译者,当上述的编译或改译成为通用的规则,莎士比亚将不成为莎士比亚,换老婆的故事也愈来愈多,全部文学史都将是戏说一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