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论坛

标题: 【转贴】关于人脉,你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打印本页]

作者: 漂泊的小孩    时间: 2019-5-5 17:35
标题: 【转贴】关于人脉,你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职场上,论重要性,与人相处=务实做事。
如何赢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和做好本职工作比起来,不分伯仲。
实话说,我年轻时和如今很多刚入职场的年轻人有着一样的想法,不屑于在职场“搞关系”,感觉这种事情非常low。
虽然,先做事再做人,倒也不是不行,但如果年近三十依旧抱着这样的想法,只埋头做事,不善于建立人脉,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会是很严重的打击。
想弄明白什么是人脉、如何积累人脉,首先你得走出这三大关于「人脉」的误解......
文丨Sean Ye   图丨源自网络
01
你认识的人=你的人脉?

其实,你认识的人再牛再多,只要你用不上,都不是人脉。
很多职场人以微信加过哪个投资人,或者哪位公司高管为荣,但是,事实上,你除了过年给人群发一条消息,可能再也没有其他机会和你心目中的高人细聊,更别说在高人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印象了。甚至还有一些搜索课程,教普通职场人如何加到大咖的微信,我看完还是很无语的。
这种在我看来都是无效人脉。
所谓人脉,是在你需要的时候,你能够用起来的人际关系。如果没法用到,甚至对方都不记得你,那就别自以为结交了人脉了。
很多小伙伴经常线上线下看到一位牛人,立马会想:这个人很厉害,我要把他纳入我的人脉圈。

这种想法大概率会失败的。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每天能够收到的加微信邀约和线下见面邀约起码有一次。但是我没有精力去见一下我不认识的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见这些人,他们很热情,但对不起我真的没兴趣。
案例一
得到创始人罗振宇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在他罗辑思维的公众号下,说买手机差1000多块钱,请罗振宇帮忙,反正罗振宇不差钱。罗振宇自然没有搭理他。
还有一个年轻人,在自己的微博上,每天把罗辑思维公众号上的语音,转换成文字,还加上自己的点评,坚持做了一年多。
虽然他从来没有联系过罗振宇,但有人把他的微博推送给了罗振宇,罗振宇看完他的微博后特意去找到这个大学生,加了微信想要了解他。就这样这个大学生反向链接到他一直想要接触的牛人。

案例二
善于自我营销的Doris,和我讲过自己的一个故事。
她在美国参加一场中国留学生的活动,当晚的晚会上有一个重头人物,一位在当地很有影响力的哈佛学长,大家都抢着上去和他认识。
Doris一看,人太多,自己就算是自我介绍,对方也留不下任何印象,怎么办?
她反其道而行之,找到机会上前自我介绍的时候,直接对学长说:「这个活动很棒,但是在宣传方面做得很糟糕,还在用最传统的Email方式邀请大家参与,我在中国和美国都有丰富的营销工作经验,也很善于社交媒体营销,如果您不介意,我可以为您设计一套新的宣传方案。」
就这几段话,就让学长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她帮助学长重新梳理了活动的宣传计划,成为这个中国留学生组织的董事会成员。
这两个案例说明,人脉必须符合几个条件:
1. 对方了解你,起码知道你的几个核心标签;
2. 对方愿意帮助你,或者愿意把好的机会提供给你。
实现这两点,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你们能够为你的人脉做些什么?

人脉和朋友不同。
朋友是有情感联系的,当有啥好事情的时候,朋友会第一时间想到你,但是人脉不会,人脉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
人脉会想到你的原因,是你能把这件事做得很好(符合他对你的标签认知),或者是你曾经帮助过他,他希望能够有所回报。
02

人脉是比你厉害的人?

不一定,而且正相反,你一定要比你的人脉厉害,至少在某方面比他厉害。
文坛巨匠沈从文,早年北漂到北京,当时叫北平,想靠写文章为生,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发表的机会。他万般无奈向当时名满天下的郁达夫求助。郁达夫去沈从文那里一看,大冬天没有炭火,沈从文只穿着两件夹衣。脚缩在被子里。用冻得通红的手,坚持写作,当时他已经三天没吃过饭了。
当时的郁达夫也有自己的苦恼,他在文坛虽很有名气,但在大学教会计学,创办的杂志被停刊,很是郁闷。
看到沈从文之后,他很快被这个年轻人的坚持感染,他马上解下自己的羊毛围巾,给沈从文围上,又拉着沈从文去饭馆大吃了一顿,那顿饭花了1块7,郁达夫掏了五块钱,买完单剩下的都给了沈从文。
不久之后郁达夫又把沈从文介绍给徐志摩,帮助沈从文发稿,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
讲这个故事,我想说明两个道理:
第一,我们也一定会有某方面的长处,会帮上别人,尤其是我们希望成为其人脉的牛人们。尽可能挖掘自己的核心能力或标签,用这种方式得到的人脉资源非常稳固。

作者: 张康大长弓    时间: 2019-5-5 20:18
段位太低,都是猪队友
作者: 钢铁侠X    时间: 2019-5-6 08:21
        




欢迎光临 钢铁论坛 (//luntan.steelhome.cn/lun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