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商务 · 会员 · 钢材 · 特钢 · 不锈 · 炉料 · 煤焦 · 铁矿 · 铁合金 · 有色 · 化工 · 财经 · 人才 · 指数 · 钢厂 · 海外 · 研究 · 统计 · 手机 · 论坛 · 博客 · 微博 · 百科 · 搜索 · 导航 · English
  钢之家-钢铁乐缘 首页 | 日志 | 相册 | 记录 | 主题 | 分享 | 留言 | 个人资料 | 论坛
欢迎您
登录 | 注册

日志

《经济学原理》阅读笔记

已有 767 次阅读2010-6-15 02:52 |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由于经济行为反映的是组成经济的个体的行为,因此首先来看有关个体决策的四个原理。

1.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正如俗语所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做决策需要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仔细权衡(一物换一物,等价交换)。后面曼昆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比如学生分配学习时间和父母处理家庭收入,而最重要的是社会所面临的在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取舍。

    --效率:所谓效率,就是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尽可能得到最多。

 

    --公平:所谓公平,就是在社会成员间公正地分配经济利益。

 

    有关效率和公平,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即效率就是如何做饼(尽可能将饼做大),公平就是如何分饼(尽可能公平的分配),这两者常常会发生冲突,对任何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如何权衡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经常面对的情况就是当政府试图将饼分配得更平均时,饼却变得更小了。

    在这里,我们需要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这个原理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将要或应该做什么样的决策,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我们只需要了解,生活中的权衡是很重要的,如果人们知道这一观点将可能有助于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2.原理二:某一事物的成本就是你为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这个原理主要是介绍了机会成本这一重要概念。

     -----机会成本:获得某物必须放弃的任何东西。

    

     由于面临权衡,当人们制定决策时,经常要比较一系列行动的成本和收益。显然,一般情况下,如果做某事获得的收益高于付出的成本,人们会倾向于采取行动,但也要注意,有些行动的成本并不像其最初表现出来的那样显而易见,比如贩毒,虽然可以获得高昂的利润,但付出的成本-可能是生命-其实更高,只是很多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会铤而走险。

   

3.原理三:理性人会考虑边际量。

    经济学另一个重要概念:边际变化(包括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

    生活中的决策很少是非黑即白,通常会包含一个灰色地带。经济学中使用术语边际变化来描述对一个现有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边际变化: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很多情形下,考虑边际量有助于人们制定最佳决策。这里必须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航空公司决定应该收取等退票的乘客多少钱。假定一架有两百个座位的飞机飞行全国需要十万美元的成本,那么平均下来每个座位的成本就是500美金。人们很自然会被诱导认为航空公司绝不会卖低于500美元的票。但实际上,航空公司通过考虑边际量能提高其利润。想象一下,一架有十个空座位的飞机准备起飞,而一个在门口等退票的旅客愿意支付300美元得到一个位置,此时,航空公司当然会卖票给他。如果飞机有空座位,则增加一个乘客的成本是微不足道的。尽管运送一个乘客的平均成本是500美金,但边际成本仅仅是那个增加的乘客所消费的一包花生和一听汽水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愿意付出超过边际成本的钱,卖票给他就可以获利。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无论个人还是公司,考虑边际量都能够使他们做出更好的决定。如果并且仅仅如果行动的边际效益超过边际成本时,理性的决策人就会采取行动。

    边际问题并不太容易理解,后面我还会做更详细的解释,毕竟这是经济学研究中很重要的部分。

 

4.原理四:人们会响应激励

简单的说,就是当外界环境变化时,人们在重新比较成本和收益之后,会相应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些促使人们改变行为的因素就是激励。这个原理应该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举个例子,比如苹果的价格上涨,那么人们就会转而去买更多的梨,相应的,苹果种植园的老板在此时就会雇佣更多的工人,以便能更大量的采摘。相对这些小的激励,国家政策的制定者们在制定政策时,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要更加严谨的评估,因为一项政府政策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要广泛深远,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影响很可能不是短期内能看到的。

 

小结:前四个原理所涉及的权衡、成本、边际量和激励,正是人们在做决策时所必须考虑的。他需要知道,两个或多个目标间不能全部完美的完成,必须在这些目标间做出取舍以达到某种平衡;在完成一个目标时,他必须比较行动的成本和收益,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时才有意义去做;有时,考虑行动的边际量有助于做出更好的决策,这时所比较的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而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他也需要根据这种变化重新评估成本和收益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人们如何交易?

 

    当我们上一节谈论决策时,主要是站在个体的角度去讨论,而实际上,我们的决策不只会影响我们自己,还会影响其他人,这就涉及到了本小节所要讨论的交易问题,下面的三个原理与此有关。

 

    原理5:贸易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

   这个原理也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讲分工合作对大家都有利,因为人们会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业,通过贸易,使大家能够互相交换成果,从他人处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不必亲自去生产,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各自的成本,这远比各自为战,孤立的生产要好得多。这种情况也适用于国家之间,因此不要总认为人和人或国与国之间只存在竞争关系,实际上,合作的关系更加重要,这种合作能够使大家共同受益。

 

    原理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式

    终于讲到西方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市场。不过这里并没有做更多理论上的解读,而是通过与计划经济的对比,讲解了市场在经济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市场经济:当众多的公司和家庭在市场中交易商品和服务时,通过他们分散的决策而配置资源的经济.

 

    在前共产国家中,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系,这种经济的特点就是统一由中央计划人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谁来生产,谁来消费,也就是说只有政府能够组织经济活动从而从整体上促进经济福利。然而后来的发展证明了这种经济的失败,那些计划经济国家都已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在包括了无数的买家和卖家的自由市场中,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述,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导着众多的公司和家庭做出自己的决策,这些独立的分散的决策却可以引导市场达到期待的结果。“看不见的手”所使用的指导市场活动的工具就是价格(这会在后续章节中继续介绍)--价格反映了商品对于社会的价值和制造该产品所需的社会成本,公司和家庭正是根据价格来决定买和卖,在决策的过程中他们会不知不觉地考虑行动的社会收益和成本。有一个重要的推论:如果政府试图阻止价格去自然调节社会供给和需求,也就失去了“看不见的手”协调公司和家庭的能力--计划经济正是在这点上犯了错误才导致了失败,中央计划人总是用命令来决定价格,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足够的信息可以确定何种价格是恰当的,这完全忽视了市场的力量,等于自缚手脚。

 

    原理7:政府有时能够改善市场结果

    不像一些极端的经济学流派,曼昆还是较为强调政府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看不见的手并不是总能起作用。显然,政府干预经济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促进效率和促进公平,大多数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将饼做得更大或改变分饼的方式。

    一般来讲,看不见的手能引导市场有效率的配置资源,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会失去作用,这在经济学上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市场自身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一是外部性。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污染(外部成本),政府会通过环境法规限制诸如化工厂之类的污染物排放来提高经济福利;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知识的创造(外部收益),科学家可以研究出人们能够使用的有价值的物品,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对科学家进行资助。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外部性有些难理解,然而我们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那些情况都是看不见的手所触及不到的,这是因为它们都没有直接进入市场参与交换,但显然它们都对其他人的福利产生了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此时需要政府加入进行引导。

    另外一个原因是市场势力,即个人(或怡小群人)不适当影响价格的能力。这个概念如果换一个说法就较为容易理解了,其实说的就是垄断。当出现垄断时,政府需要适当调节市场价格来改善经济效率。

    --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必须承认市场的作用是有限的,它甚至不能确保经济财富被公正的分配。市场经济奖励那些能够生产其他人愿意为之付费的物品的人,比如由于人们比之象棋更喜欢观看篮球比赛,所以最好的篮球运动员就比最好的象棋手收入更高。但看不见的手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资源(如食物,衣物,福利等),因此政府的众多公共政策(比如所得税,福利体系)正是为了更加公平的分配经济福利。然而我们也必须要知道,政府能改善市场结果,但并不意味着它总是会如此,比如有时候政策的设定只是为了政治上的原因。我们学习经济学将有助于了解那些政府政策是出于提高效率或公平,那些不是,这就好像胡适先生所说学习哲学会帮助我们“不受人惑”一样。

 

经济学十大原理总结

基本上,即使是在非常成熟的经济体中,在研究经济问题时,都不会超出这十大原理的范围。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十大原理的内容:

 

有关个人决策(4个)

     No.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关键概念:效率,公平

 

    No.2 某事的成本就是你为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关键概念:机会成本

 

    No.3 理性人思考边际量

关键概念:边际变化,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No.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有关人与人之间交易(3个)

 

    No.5 交易会使每个人都过得更好

 

    No.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式

关键概念: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

 

    No.7 政府有时能改善市场结果

关键概念:市场失灵,市场势力,外部性

 

--------------------------------------------------------------------------------

 

有关经济整体运行(3个)

 

    No.8 一国的生活标准取决于其生产物品和服务的能力

关键概念:生产力

 

    No.9 当政府印制太多钞票时价格将上升

关键概念:通货膨胀

 

    No.10 社会面临在通货膨胀和失业间的短阶段的权衡取舍

关键概念:菲利普曲线,价格粘性

 

 简评:

有关个体决策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在不同目标间我们需要做出权衡取舍;任何行动的成本是用其所放弃的机会来衡量的;理性人会在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后做出决策;人们面对激励会相应改变自己的行为。

有关人们之间的交易行为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交易会使大家都受益;市场通常是协调人们之间交易活动的一种好方式;如果市场失灵或是市场结果不公平,那么政府潜在的能够改善市场结果。

有关经济整体运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生产力是生活标准的根源;货币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源;在通胀和失业间社会面临一个短期的权衡取舍。

 

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对于经济学是否属于科学还有争论,但经济学的研究始终遵循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如同研究地心引力或是物种进化一样。

 

--爱因斯坦:所有科学不过是日常思考的提炼而已。

 

科学方法:观察,理论和进一步观察

    观察和理论之间互相影响,通常的情况是针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提炼出相应的理论,然后再作进一步的观察验证或驳斥该理论。 经济学也不例外(比如通货膨胀理论),但不同于很多物理学研究,经济学家面临一个障碍,即他们无法在实验室作实验来验证其理论的合理性,例如他们无法为了验证“通货膨胀是由于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所导致”而去操纵一国的货币政策来收集有用的数据。因此,虽然不能通过实验室的方式验证理论,经济学家却可以找到替代品,那就是关注历史提供的自然实验。历史上的众多事件(如中东战争),能够让我们洞察过去经济的运行情况,使得我们可以描述和评判当前的经济理论。

 

 

假设的作用

    一般的物理学家在研究问题时会做出假设,其目的是为了在不影响结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问题的复杂性。同样,经济学家也会常常做出假设:假设能够使世界更容易理解。当然决定做何种假设是一种科学思考的艺术,这关系到是否能够得到准确的结果,例如在研究石头和气球坠落时间的时候,由于空气摩擦力对二者有完全不同的影响,就需要做不同的假设。经济学家在面对不同问题时也需做出不同的假设。例如研究政府改变流通领域的货币数量时经济如何变化,由于商品价格有不同的响应,有些价格几乎不变,有些则变化较快,那么在分析这项政策短期和长期效果时,就需要使用不同的假设(短期效果可假设价格不变,长期则需假设价格变化灵活)。

 

经济模型

    如同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一样,经济学家也使用模型来研究问题,这些模型大多是由图表和公式组成的。所谓模型,就意味着会忽略很多细节,只保留最重要的部分。经济学家的模型基本都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它剔除了很多与当前研究问题无关的经济特性(细节),这种简化有助于我们去理解该问题。

 

 

 我们的第一个模型:循环流向图

    一个在很多经济学入门书籍中都会介绍到的图:循环流向图。这个图是经济的简单模型,只包含两种类型的决策者:家庭和公司;以及两种类型的市场:商品和服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这种简化有助于我们理解经济是如何运行的。

 

--循环流向图:描述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和公司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我们来详细看看这个模型。在该模型中,公司使用投入来生产物品和服务,如劳动力,土地,资本(建筑和机器)等,这些投入称作生产要素。家庭(此处是买家)在商品和服务市场上购买公司(此处是卖家)的产出(商品和服务);而在生产要素市场,家庭(此处是卖家)向公司(此处是买家)提供其所需的投入(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从家庭流向公司,而物品和服务从公司流向家庭,这是图中内侧循环所描述的。

 

    家庭花费货币购买来自公司的服务和商品,公司使用销售收入的一部分来支付生产要素(如工人的薪水),剩下的成为公司所有者的利润(注意:公司所有者本身也是家庭的成员)--对物品和服务的支出由家庭流向公司,而以工资,租金利润等形式存在的收入则从公司流向家庭,这是图中外侧循环所描述的。

 

    这个简单的经济模型忽略了很多细节,现实中的模型要复杂的多,例如要增加政府和国际贸易这样的角色,但这些对于理解经济的基本组织状况并非关键,显然这种简化使得我们在思考经济各部分如何在一起配合时更容易记住。

 

我们的第二个模型:生产可能性边界

大多数经济模型并不象前面的循环流向图,而是使用了数学工具来建立的。此处介绍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其中最简单的一个。

 

--生产可能性边界: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给定时,经济可能生产的产出的组合情况图。

 

    看一下这个例子。该模型的假设前提是全部经济资源均用来生产汽车和计算机,边界线与X轴和Y轴的交点分别为全部资源只用来生产汽车的数量(1000)和只用来生产计算机的数量(3000),这是两种极端的可能性。边界上的A点和C点,表示给定资源分成两部分分别用于生产汽车和计算机时的产出数量,由于其充分利用了资源,我们称这种生产是有效率的;而边界内的B点,由于没有完全利用资源(有部分资源没有使用或被浪费了),我们称这种生产是无效率的;边界外的D点,由于经济没有足够的生产要素来支持其产出级别(资源的稀缺性),因而是不可能完成的。

 

    根据上一章中的“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这一原理,在利用当前给定的资源生产多少汽车和计算机是需要权衡的,无论增加何种产品的产量,都将减少另一种产品的产量。根据“某事物的成本就是为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原理,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件物品的机会成本可以用另一件物品来衡量。如图2-2,当A点向C点移动时,即从汽车行业分配一部分生产要素给计算机行业(减少汽车生产量,增加计算机生产量),此时就可以说在A点,200台计算机的机会成本是100辆汽车。如果用大部分资源来生产汽车,此时由于汽车的机会成本(用计算机来衡量)很高,生产可能性边界将变得陡峭;反之,若用大部分资源生产计算机,计算机的机会成本(用汽车来衡量)较低,生产可能性边界将变得平坦。

 

――补:此处有必要多加些解释,原来我理解的可能有偏差,用一个例子可以解释上述情况:比如做面包的厨师和生产枪支的工程师,如果使用大部分资源来制造枪支,这时很多厨师将会改行去造枪(大量适于制做面包的资源被用来造枪),这种情况下枪支的增长是以牺牲了大量面包为代价的,我们就说枪支的机会成本是面包,此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变陡;反之,则变为工程师去做面包,面包增长的机会成本就是大量枪支,此时生产可能性边界变平。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一给定时间内在不同物品的生产之间的权衡取舍,但这种权衡能够随时间而改变。比如技术进步提高了工人每周生产计算机的数量,也就是对于给定数量的汽车,经济能够生产更多的计算机。因为经济增长,生产可能性边界将向外移动,从而可以拥有更多的汽车和计算机。如图2-3,从A点移到E点。

 

小结:生产可能性边界简化复杂的经济而关注和厘清了一些基本理念,诸如稀缺性,效率,权衡,机会成本和经济增长。以后这些概念将以不同形式出现,生产可能性边界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式来思考这些内容。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传统上经济学分为两个主要的领域: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例如,微观经济学家会研究外国竞争者对本国汽车产业的影响,或是义务教育对工人收入的影响,而宏观经济学家则关注政府借贷的效果,失业率随时间的变化,或是选择何种政策能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公司如何制定决策以及如何在市场上交易。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毕竟整体经济的变化是由无数个个体家庭和公司的决策来组成的,因此完全不考虑相关的微观经济决策而去理解宏观经济是不可能的。但同时,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仍然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有各自关注的问题和各自的方法,甚至有时会采取差别很大的研究策略。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 关于钢之家|联系方式 |服务项目|服务报价|技术服务|在线订购|企业短信|会员注册 | 网站动态|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与建议|在线客服|我要纠错 |==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