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6-11-2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10
- 积分
- 41
- 精华
- 0
- 帖子
- 30

|
主持人:
我想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公司结构,我们已经陆陆续续看到员工活力到底等不等等创造力,各位嘉宾都有了阐述。我们换一个问题,就是活力有没有可能等于利益,就是员工活力转化成立一的时候,刚才通过几位嘉宾了解到很明显的在利益贡献的机制下,如何通过领导者,通过公司的制度,通过一点点的个人魅力让他们更持续的发展。接下来我们有一个轻松的话题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我首先还是请郭总回答,有嘉宾特别问到危机感跟快乐,您认为哪一种能激发活力。各位都知道包括在座的各位都是老板级的,每天都要讲两个字,或者是问一个问题,叫做你郁闷吗?大家的回答是很郁闷。为什么郁闷,大家都不知道,郁闷的过程也不知道。从我多年对企业的了解,我发现企业都有七字真言,第一个就是倒,倒了就会晕,晕以后就会郁闷,玉门的结果就会不公平。所以,我想面对四位嘉宾可能或多或少在管理上也会遇到这个问题。所以我想问郭危机感和快乐是什么关系?
郭凡生:
活在世上10%是精采的,10%是痛苦的,80%是平庸的。那10%的痛苦就是因为有危机和压力,当你把危机和压力解决了,就变成幸福了。所以,危机和快乐是个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当没有危机和压力的时候就没有快乐,都光有快乐的时候,快乐就变成平庸了,我是这么看的。不知道荣海是怎么看的?
荣海:
郭总说的很精采,在危机面前更有活力,还是在快乐面前更有活力。因人而异,有些人的创意是快乐中来的,因为轻松才有很多新的想法。就我本人来讲是面对危机才有很多新的想法,而且我一直是说能够在困难面前,在非常困难的时候能够去死远不是勇气,是在非常多的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勇敢的活下来,这才是男子汉。所以,我觉得可能危机更能激发活力,或者是激发重新拼搏、站起来的意识,这是就我个人来讲的。
主持人:
我想危机和快乐,刚才我也特别谈到它本身是一个双刃剑的概念,如果是因人而异,我个人觉得是因文化而异,从我们接触这么多的企业,我们发现很多企业是很快乐的,去了很多公司,感觉他们很郁闷,很有危机感,但是最后他们的结果是一样的好。我想这个跟文化氛围也有关系,我们知道叶老师多年是研究问题,这里面会不会再给我们加深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叶延红:
我跟他们两个人的观点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从来不认为危机就是动力,而且我从来不认为在企业里面制造危机有给企业制造动力了,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你问自己,我第一次听到有人讲我特别喜欢危机,有危机我就有活力了,我听的真少,我觉得这是罕见的人才,荣总是罕见的人才。我觉得在我们教育里面和企业里面都有一种思维的误区,是认为制造危机可能激发别人的创造力,其实这是跟人性的规律是完全相反的。危机是外在的,创造力是内在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如果一个外在的压力能激发创造力,他一定要通过内在的转化,把这个压力变成我想要的动力,如果没有这个转换,这个压力是很痛苦的。没有人说哪痛苦我到哪去,走路就是这样,没有一个人不想走最好的,容易达到成功的路,没有一个人愿意走痛苦万分的路,这个肯定是不符合人性规律的。但是,我们有一个思维方式是可以变化的,就是当我们面对危机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个是逃避,一个把他看成我们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在很多企业里面的管理者愿意制造危机,动不动末位淘汰,把大家弄的非常尴尬。上次我在家里面待着有一个电话来了,说有一个企业觉得压力很大,要把这个压力转移到员工那,而且让他们表态说你如果没有完成指标怎么样,有一个小姑娘说没有完成我就剃光头,最后他真没有完成,他就剃了光头了。后来问我同意不同意这个观点,我们做事情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我说你觉得剃了以后幸福吗?快乐吗?他说不,我男朋友看到我是很痛苦的。我说你还有一个头发可剃,男孩子怎么办,卸耳朵还是卸腿。所以,不能说危机就是动力,应该还有一个集体的领导,告诉大家前面最好的目标是什么,告诉大家这个目标过程是有困难的,告诉大家我们共同的愿望,我们会在追求愿景的过程中激发我们内在的创造力,困难会克服的,这个叫做积极引导。所以,我们国内的教育也是这样的,也是制造危机,也是大排队,孩子只有排在第一名和第二名是成功者,其他的都是失败者,这个不合适。所以,我还是建议最好的方法还是要用领导大家成长的方法来激励,这是最好的方法。
荣海:
绝不是每个企业家在制造危机,我同意刚才这个定义,如果一个企业在制造危机,那真是傻子,但是每个企业家绝对不能不面对危机,或者把每一次成功都要审慎的分析,他有可能是一次危机。一个企业出事的时候不是面对困难的时候,或者是危机来的时候,往往一个企业出事的时候是非常顺利,非常赚钱,非常好的时候,你企业出事了,因为这个时候你大意了,你飘飘然了,因为你快乐,所以你出事了。
郭凡生:
剃头这个事情我听说了,我们也有一个的故事,我们公司数据中心是末位淘汰,你在末位给你三个月的工资,你回家,我看到有的员工哭,他说我很喜欢慧聪,说我能不能不走,我如果下个月能做好,我可不可以不走。我们的经理说如果我们慧聪没有一个月走一两个人,那么有一天就是我们3000个人一起走。我们国有企业从不末位淘汰,也不剃光头,但是我们几万人集体下岗。我觉得剃头这个事是一个悲剧,但是对于民族成长来讲,这个不足为怪。
主持人:
我觉得作为一个高级管理人员是处理危机,一般的人只能享受危机了,为什么?因为当总经理有危机了,他会把危机转嫁,当然这种转嫁是一个过程。我想这个应该是在不同的层面。特别是我这么多年来对于活力的研究,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让大家在经营过程也会碰到一些阻碍,什么阻碍呢?就是传统的教育来看,好像我们在教育我们下一代什么叫做成功,可能就是做一个成功的老板,甚至更物质化一些,要做一个有钱的人,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嘉宾,包括下面的嘉宾。我想大家都能够依稀记得一句话,说您的父辈说我这辈子这样了,你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成功的老板,因为这一家将来就靠你了。我很好奇的是各位会不会把这句话转移到你将来的小孩身上?我觉得这个题目可以缩小范围,当活力已经产生以后,他如何传承,我想可能更重要。我特别想访问一下尹总,因为您的企业从外在条件看是比较规范,比较制度化更浓的一个产业。您在面对这个问题怎么做一个传承,事实上您已经有接班人了,怎么从这个获利当中转移,不管这个接班的过程怎么样,这个活力的转移过程是必要的。另外一个,您当初有没有所谓的创业元老,您现在怎么样看待他们?
尹家绪:
先说第二个问题,任何一个事业都是一代一代人传承的,不是说我们比别人聪明,只是在这个阶段,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有些人做好了,就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或者是在正确的时间用了正确的方法把事情做正确了。今天应该也得益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得中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包括整个应该的发展,不管是多种体制的发展。我们反过来说40年代的制度不好吗?40年代为什么经济这么落后呢?那个时候不是说大家都你能发财就发财,不是说每个人只要有聪明才智都可以赚钱,为什么那个时候经济不发展?就是说无论在某个时期来说不一样,我们所处的,我说一句不管你解说不解说的话,在我所处的行业里面,和我这一生所处的也和位置都是上级任命的,上级任命的行业里面,你必须尊重你的老前辈,你不尊重他,他会联合写信,你今天干的很好,他也会把你弄下来。所以,不管是真心的还是虚假的,你逢年过节的时候,对这些老干部、老同志就要恭恭敬敬的说我们是在你们手中接过来的接力棒,我们今天的荣誉是你们打下的基础。不管曾经我们的老前辈是文盲也好,但是组织上给了他一个机会,确实他也做了贡献。确实他那个年代有特殊的感情,自己付出血汗,但是他缺的是知识和智慧,但是那个时代更需要的就是苦干,因为是计划经济条件下,产品出来不愁销,国家统一调配,那个时候你再有聪明才智,你这个厂长突然感觉到另外一个行业更赚钱,我去做,这个是不行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不管他们以前的文化程度高低,他确实对这个企业做出了贡献了,因为他贡献的是血汗、他的努力、他的吃苦。这个就是对于前一辈领导的肯定,大家曾经有一句话,老干部是你这个企业的财富,曾经我们这些企业都有离休干部,每年对离休干部一定要注意,当时在三峡旅游的时候一个老干部不见了,我以为他是掉到长江里面了,我说你们把党和国家的财富丢掉了怎么办?他们确实是财富。现在包括我对我的前任,以前的老领导,过年过节还要尊重他们,跟他们一起吃饭,或者是向他们介绍情况。国有企业就是这样,就是这么做,每年有两次给他们介绍企业的情况,不介绍不行。
主持人:
我也终于知道脑白金卖到哪里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