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6-11-2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10
- 积分
- 41
- 精华
- 0
- 帖子
- 30

|
主持人:
我想我们经过四位嘉宾简单的发表自己的思考以后,我想我们的激情点已经开始出来了。我们大概可以看到一个很重要的也不算是冲突点,而是如何更有效的兼容,就是刚才四位嘉宾陆陆续续说到的,当然是以人为本,那么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到底在物质利益和精神层面如何相互的金融,如何利用制度把前后秩序做一个有效的排列。
接下来通过现场的来宾对我们台上嘉宾分别有提出一些问题,首先我想请尊敬的尹总回答,有的来宾提到说活力不等于创造力,他想请教的是怎么在活力的基础上提高员工的创造力。
尹家绪:
活力和创造力不能等同,但是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的活力都没有,这个企业肯定没有创造力。那么如何在这个企业里面营造一种活力,刚才大家谈的都很多,比如以人为本,宽松的环境等等。但是,我还要说今天我们在座的四个人行业不一样,用的方法不一样,刚才郭总说可以创造千万富翁,或者是百万富翁,给员工一个梦,因为我这么努力了,我直接的收益就是给我了,行业不一样,方法不一样,激励的方法也不一样,营造活力的方式也不一样,途径也不一样。种粮食和种蔬菜的都是农民,但是何时下种,怎么下种都不一样。
我所在的行业这么多年,应该是中国传统的制造行业,但是恰恰中国这个行业的人最多,这个行业在工业里面是最苦的,这个行业的员工是收入最低,同时有时候还经常面临着职业的危机等等。在这个时候一个企业建设成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我没有这个能耐,我所在的长安汽车,他是一个军民结合的企业,既有汽车也有其他的产品,同时有合资企业,有中中合资,有中外合资。在重庆有,在江苏的、湖北的、南京的都有,而且也有上市公司,他们所处的地区不一样,企业不一样,运用的方法不一样,激励方式也不一样。比如说我们和独特合资的企业用的激励方法就是美国的方式,我们看国外的管理方式,看美国的管理方式和日本的方式由不一样。比如说美国的方式就是每个人培养他的话,每三年必须升职,每两年必须加薪水。他的动力在哪里?我的创造力和价值体现就让你认可,下一次加薪有我,下一次升职有我。美国人讲的是多岗位锻炼,经历越丰富越好。日本人讲的是在一个职业里面,一个岗位里面做深做透,我接触了很多马自达的高层管理层,一开始他做的是质量,一直做到退休,做到副社长都是管质量,他一旦看到任何问题的时候,他事先的预见性很强,他感觉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出大问题,这个问题提前不改进,这个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问题。就是说他的方式不一样,他讲究在一个岗位做深做透。关于员工的创造性和国立,那么日本的方式我自己学也学不来,他讲自己的自觉性,他就是要等,时间越长工资越高,如果我们这样做的话,肯定会养一批懒汉,因为我们又是国有企业,又是合资企业,这里面搭的平台不一样,方式也不一样。但是,不管怎么说要适合你的行业和你的企业。不管怎么说管理的本质在于结合实际,管理的成功还是在于方法正确,只要适应你这个企业的,适应你这个行业的就是最好的方法。国际上最好的,只要不适应你,也没有用。所以,有时候我们做起来比较难受的时候,就是把太先进的用在我们不太先进的平台上,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了很多的难受,就谈不上活力,也谈不上创造力。
主持人:
我们可以看出在行业类型上,作为一个行业的领导者,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可能更多的思维出发点就不同了。接下来有一个刺激的问题了,我分别请郭总和荣总同时回答。有来宾问到员工活力的激发来自组织架构,但是更多的也许二位作为高层领导者,你们本身具备很强的个人魅力,这种个人魅力也是员工活力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荣海:
我想先说说郭总的观点,这种观点在智力密集型的企业是可以的,但是凡生兄的企业也会遇到挑战,因为他一夜之间产生的是百万富翁,百度一夜之间成为的是千万富翁,那么百万富翁的企业的人会不会流向千万富翁的企业,这个是一个问题。再一个就是都分钱的时候,大家都很高兴,可是当这个企业没有钱分的时候,你靠什么维系这个企业。我们有两个企业,比如像德隆据说德隆虽然垮了,但是因为唐万新这个人在长期企业过程中,第一个是自己非常敬业,非常有想法,个人非常有魅力,中国很多经济学家对唐万新是推崇备至的,所以今天尽管唐万新还在监狱里面,但是他身边有很多人甚至跟他讲,只要你从监狱里面出来,我们立即可以拉起一个队伍,再造一个德隆。再看今天的科隆,当顾雏军进去之后处理后事都没有人,最后委托给了全国工商联。我想一个企业文化在这个时候更现实出他的力量。
再一个就是制度形式来讲,郭总讲的模式对智力密集的企业非常有用,但是对有的行业就要区别对待,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创造财富最多的就是房地产行业,他们就是要分别对待,比如说售楼员,他就是该怎么提成就怎么提成,对中高层管理者就是有一些股份。但是对于总经理,如果不是大股东,其实总经理对你给他的那点股份,如果你的资金量非常大,一个楼盘投资十几亿,几十亿,他自己的股份是微乎其微的,但是他手上的权利是巨大的,他通过他掌握的权利寻租,你你股份的安排多得多,这个时候仅仅靠股份的安排就不够了。所以,我非常同意尹总的谈法,就是一个企业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都是和你这个企业的形态和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并不是拿过来千篇一律都可以用的。
我回答主持人的问题,说个人魅力是不是可以激发活力,我觉得这是双刃剑,我觉得我们中国的企业家不管是在台上的还是已经下台的都不乏个人魅力,有些人就是过于陶醉于自己的个人魅力,但是他失败了,所以这个时候你的个人魅力并不一定能激发企业活力。所以,一个成熟领导人要把个人魅力体现在企业的理想中,靠大家一起做,而不能自己一时的激动,最后发现这是一个幻影。我们曾经有一个牟其中说把喜马拉雅山炸一个缺口可以把风吹进来,这是何等的气派,但这都是一时的。
郭凡生:
我一直在考虑这种制度在传统企业适应还是不适应,我们先不谈适应还是不适应。中国生产全世界一半的家电,中国家电企业家都成功了,但是我问他们为什么生产一台dvd你挣十块钱,别人挣100块钱。你成功了吗?没有。中国家电企业只要把员工工资涨100%,全部破产。为什么?因为你是制造型的企业,记住制造型的企业就是制造型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中最崇尚的是资本和投资人。国外也有家电企业,那么我们怎样走向创造,记住创造型的企业一定是创造型的制度,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慧聪也一样,我的1000多业务员是拿体层的,跟卖房子是一样的,但是我的技术总监一定是持股。我问大家,你们在座的大多数人都是民营企业,你们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做大,你做大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你留不住人,有本事的人出去办了一个同样的企业跟你竞争,他为什么不跟你一起发财呢?因为制度安排不能跟你一起发财这是中国企业最大的制度问题。所以,我不认为知识型的制度不只适应与高科技企业,比如说蒙牛,我们看蒙牛和伊利的区别是什么,伊 利是国营企业,他的利益是给国家的,蒙牛做的利益分给大家了,伊 利做了这么长时间,没有几个发财的,但是蒙牛出来多少个百万富翁了。同样是传统产业,怎么区别这么大呢?就是说对于传统产业讲,管理上的一丝一毫的尽心就会带来巨大的利润,所以我反而这样看,如果你是一个简单资本型的企业,你天天给别人贴牌,你不用给别人发股份,只要你想有知识产权,要30个研究人员研究五年才有知识产权,你不给他们股权,两年30个人出去办八个公司回来卖你的东西,一定是这样。所以,我们现在看的是我们要往前走,比如中国汽车企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没有知识产权,没有知识产权,我们国营汽车企业弄100个工程师研究,研究五年,你不给他股份,一定跑一大半。所以,我觉得从发展的制度来看,一定是人和知识在未来经济中起到更大的作用。至于现在适应不适应,你把他看作泡沫是泡沫,看作机会是机会,一定有适应的,也有不适应的。
个人魅力,如果没有制度和对多数人利益的维护,没有价值。希特勒的个人魅力怎么样?他让全部德国沸腾了,他带来的是德国的战败。所以,个人魅力要建立在一种对多数员工,对社会有利的基础的制度之上才会成功,我能比毛主席的魅力来大吗?不是的。可是毛主席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使国民经济位于崩溃的边缘,所以个人魅力不是被制度约束,个人魅力不是建立在一个被所有人接受的制度之上,个人魅力就是一种祸害。
主持人:
大家都看到家族性的企业在中国成长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更多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家庭企业为主的,我们国内和国外的对比性是相当大的。比如说在美国有很多家族企业到现在都还能够继续稳定的维持发展,甚至超过百年。但是,似乎在家族式企业里面,可能更多的会选择利用精神方式盖过物质的方式,我想这是很多中小型企业选择的。所以,我请教叶老师对这个观点怎么看?如果面对家族式的企业,精神刺激和物质刺激之间和活力之间的三角关系。
叶延红:
我想说两个概念,第一个家族企业,我估计可能在很长时间里面,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里面,他都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企业形式,而且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的职业经理人还没有成熟到一定的程度,国有企业的改制还正在摸索之中。我认为中国的家族企业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的部分。过去我们把人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企业说中国家族企业可能不行,这是一个误区。
第二个,关于家族企业里面怎么激励员工,我觉得是一样的道理,没有说家族企业就可以只给精神不给物质,没有人的需求是只有精神没有物质的,也没有人的需求是只有物质没有精神的。人的需求是什么?很简单,先从生存的需要,然后是自我实现的过程,这是一个规律的成长过程。当家族企业成长到一定的时候,特别是大规模的时候,你需要的人更多,而且需要人才更多的时候,你还要既给他物质需求的满足也要给他精神层面的满足,这是一个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前面不要画空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