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1-3-29
- 最后登录
- 2016-7-20
- 阅读权限
- 80
- 积分
- 3598
- 精华
- 0
- 帖子
- 97
|
一、五、六十年代:在低谷中崛起
新中国成立伊始,“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上大量的苏联援建项目,使俄语人才奇缺,学习俄语瞬间成了国家支持、单位组织、个人热衷的头等大事;此长彼消,英语被挤进了“小语种”的行列。据报道,到1953年,7个师范大学的英语系都停办,很多中学也不开英语课,改教俄语。英语,除了教给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的“hands up!”,“freeze!”,“put your weapon down!”,基本上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50代中后期至60年代初,因种种国际国内原因,中苏交恶,一度如胶似漆的“兄弟”渐行渐远,大批苏联援华专家相继撤走,“俄语热”的土壤变得贫瘠了。处于极寒之地的英语,终于有了发热的机会。
1956年对于英语教学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教育部相继颁布了高级与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57年,初中课程中设置了英语课。1963年《许国璋英语》正式出版,标志着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英语教材。1964年教育部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把英语列为第一外语,这标志着国家领导人对英语在国内地位的正式认可。
“英语热”的大幕在中国大地上缓缓拉开!
二、七十年代:选拔的标杆
1978年前后,大多数中国人还没有意识到学好英语、开放国门对于中国的实际意义,但少数日后的精英人士已敏锐地感受到,英语将是一个选拔标准,是一个超越芸芸众生的撑杆。
1978年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恢复了高考,广大学生通过参加高考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英语被列入了考试科目,“不计总分,但是录取的重要参考。”其二,首次向澳大利亚派遣“公费”留学生,这一年中国向40多个国家派驻了480名留学生;留学生选拔标准有4个:政治、业务、外语、身体。外语取代出身,成了名列第三的选拔标准,并在实际中卡住了绝大多数的报名者。
英语的地位在这一刻就已悄然确立。此后的几十年,作为一个选拔标准,英语逐渐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并左右着无数中国人的个人命运:1983年,初中升高中需考英语;1984年,英语正式列入高考科目;1999年,职称英语考试全国通行。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英语热”在不知不觉中已悄然兴起!
三.八十年代:致富的手段
80年代初,最早的一批出国人员归来,他们凭借在英语领域的造诣和海外镀金的经历,很快就“先富起来”,家中出现了令人艳羡的“奢侈品”——彩电、冰箱、洗衣机、自行车等。当时物质很紧缺,国内这些东西还远远没有普及。
物质的刺激总是更直接、更有力一些。 发财致富成了当时人们学习英语的第一动力!
1982年1月5日,《follow me》在中央电视台开播,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胡文仲和英国人凯瑟琳搭档播出。外国人的原版教材第一次进入中国,让电视节目少、外国节目更少的中国人大开眼界。国人第一次英语革命的时代来临!
《follow me》适合于具有一定语法基础的人学习,学好《follow me》就具备了和英国人进行口语交流的基本能力。20世纪80年代它一度被人们捧为“英语学习的圣经”!
据1982年《中国日报》统计,《follow me》在中国当时拥有1000万观众,与中国当时居民拥有的电视机一样;此后不久,有资料披露,《follow me》的教材当时在中国卖出了3000万册。
伴随着《follow me》的走红,英语培训班的“春天”也来了。
进入寒暑假,各英语培训班的报名电话就响个不停。有人开玩笑说:“我们这边的电话都赶上热线电话了。”从少年剑桥英语到大学四、六级考试,从雅思、托福、gre到新概念英语、口译证书考试,其培训的内容相当广泛。其实这些数字只是全国“英语热”的一个缩影。
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英语热”再也不需“犹抱琵琶半遮面”了!
四、九十年代:发展的机会
90年代英语热可谓深入人心,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激发了人们对外面世界的无限向往。人们一致认为:只要努力,一定能够创造出全新的未来;学好英语,一定会带来更多的机会!
事实甚于雄辩!一些英语能力优异的人,在社会的各个行业中的脱颖而出,也更加坚定了人们学好英语的信念。1990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的杨澜,正是依靠流利的英语从数千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入主正大综艺。仅仅9年后,《亚洲周刊》将“亚洲二十位社会与文化领袖”的头衔送给了她。2001年,身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形象大使,杨澜作为申奥文化主题陈述人在莫斯科向世界表达真实的中国;同年,杨澜被舆论界誉为“《中国妇女》时代人物”之一以及“重塑中国形象的12位代表人物”之一。
同时,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人发现,要想真正做到和外面的世界自由交流,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就必须告别无用的“哑巴英语”,就要会说、会写真正的英语。
80年代末,兰大毕业生李阳,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英语口语培训班。1994年《中国青年报》首次报道了李阳和他的“疯狂英语”,社会上立马就刮起了“疯狂英语”的飓风。1999年由张元导演的大型英语教学节目《疯狂英语》登上荧屏,那一年《疯狂英语》获得了最佳英语教学纪录片奖。同年,李阳成为中国英语口语教育的“教父”和“90年代中国英语口语的领军人物”。
《疯狂英语》依靠“教人张嘴说英语”的一招鲜,横扫大江南北十余年, 开创了“英语热”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五、21世纪:交流的工具
进入21世纪,世贸组织的成功加入,北京2008奥运会和上海2010世博会的相继成功申办,掀起了中国英语学习全民化的高潮,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市民,纷纷卷进了英语学习的热浪之中。
互联网的兴起使每个人拥有的学习资源空前丰富起来。原来只能在少数大学图书馆里看到的外文报刊,现在在网上几乎可以第一时间看到;而自己的pc插上耳机和话筒,就是以前价值数十万元,只有英语专业学生才能专享的语音教室。
英语的学习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神秘和可怕。从城市社区老人们学的指路英语,到志愿者们为之奋斗的服务英语;从幼儿园小朋友学的英文童谣到英语专家的同声传译,今天的中国,英语学习与教学呈现出的多样性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而此时人们的心态,已经没有了初次接触时的拘谨与严肃,逐步深入时的狂热与执着,而多了一份充分交流与了解后的随意与从容。
国人的英语学习进入了一个目标多元化,手段多样化,形式随意化的年代。
英语的普及,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尽可能地无缝对接的工具了!
“英语热”,成了常态!
(月照松林原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