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9-4-3
- 最后登录
- 2017-7-4
- 阅读权限
- 80
- 积分
- 15993
- 精华
- 0
- 帖子
- 19
|
中国共产党90周年的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基本是同步的。这段近百年的历史发展有着自身内在的逻辑,但事实上,中国模式有着自身内在历史逻辑,这个内在逻辑由三个具体的历史阶段组成:以民族解放战争与平民革命实现政治独立;以战时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独立和国防工业的独立;以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互补的形式解决民生问题。这三个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的中国发展模式。
从宏观历史看,中国共产党通过几十年斗争,完成的是中国由近代国家向现代国家的历史过渡。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在现代化道路上步履蹒跚,在名义上摆脱殖民统治后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独立的国家主权是一个根本原因。中国之所以能够在非西方的后发国家中脱颖而出,最根本之点就在于成功地学习了源自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用社会革命的方式完成了现代民族建国。这是我们今天理解中国模式的一个关键点。
理解中国模式历史逻辑的另一个关键之点是建国后的战时经济体制。中共建政前30年并不能视为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阶段。中国在国际上受到最强大的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挤压,国际环境极为险恶,从国内环境看,中国的内战在上世纪80年代前并未真正结束。这两个重要事实常常被一些国外的中国问题专家和国内学者忽略。
所以,中共建政的前30年并不能简单地视为一个和平年代,当时的中国社会实际上处于一种准战争状态。由于上述两个历史条件,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得不把备战备荒作为一个基本国策,不得不把高积累、低消费的非常规方式作为原始积累的手段。这种战时经济体制使得中国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向后推迟了整整一代人,但却为80年代后以民生问题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和平保障和良好的国际环境。
作为一个被迫卷入现代化进程的后发国家,中国模式的形成经历了百年之久的三部曲。今天的中国模式深刻体现出中华文明在现代社会的特殊生命力。具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优先、平民主义和以大众意愿为导向的政府施政模式是三个最基本特征。
发源于东亚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与神教文明完全不同的形态。中华文明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就是对其他文明兼收并蓄的能力。这种兼收并蓄的包容力是形成今天中国模式的一种重要力量。任何主义、任何思潮、任何典章制度,中国人都可以把它拿来中国化。今天中国社会中的两个重要因素,社会主义和自由市场都来自西方,但这两种外来文化都已经中国化。
平民主义的历史传统和平民的现代建国是中国模式的第二个重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平民社会。西周的封建制之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崩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各个诸侯国的平民运动。
平民主义使中国社会始终保持一种强大的活力,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不甘于在经济政治上落在他人之后,这给中国经济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也制约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模式,即不允许资本主义在中国无限制地发展。共同富裕成近年来中国社会最强大的共识。中国近年来出现的所谓“仇富”和“仇官”情绪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的清洁剂,它表现出中国平民对社会分化强大的制约力量。
以大众意愿为导向的政府施政模式是中国模式的第三大特征。在由西方资本力量所主导的全球竞争中,后发国家的民间资本很难凭借自身力量发展。由政府整合和主导经济发展是许多后发国家不得不采取的发展战略。但中国政府的特殊优势在于不断以施政业绩获得合法性的执政民主,这种以大众意愿为导向的政府施政模式有着巨大的政治优势。
如果我们不带偏见地来看中国社会的政治模式,我们会发现,社会大众的压力始终伴随着政府执政的全过程。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中国政府必须要在每一个具体的决策和行动中不断获取自己的政治合法性。如果说,西方制度的民主性是体现在选举的一瞬间,那么中国社会的民主性则是体现在政府的整个执政过程中。
中国社会的这种政治模式给政府形成了一个持久而巨大的压力。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必须为民众服务,必须为所有社会问题承担责任,否则政府就会丧失政治合法性。无论是紧急救灾还是社会发展,无论是社会的发展方向(速度和公平的关系),还是老百姓的菜篮子,政府不得不尽可能在决策和施政过程中体现社会大多数民众的基本意愿和要求。只有理解了上述道理,人们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民众对社会发展方向和现状的满意度在西方一系列民意调查中一直远远高于西方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