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对“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行情”的认识
——兼谈2004年年底以来建材行情演变的主要原因及其后市发展趋势
前几天通过对宏观经济学的反复研读,针对前一阶段的建材市场的变化,用自己杜撰了的一个名词——“宏观调控下的市场”来形容,现在想想,真的很贴切。
我觉得,在今年的现阶段,理解了宏观调控的本质、目的和手段,就理解了下一阶段钢材市场行情的发展趋势。因此,这个帖子实际上是一份“特殊情况下的钢材市场分析报告”,通过对政策的理解来研判市场。由于偶不是专业学习和研究宏观经济的,因此帖子中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一定指出,以帮助我以及看过此贴的朋友们正确研判行情。
一、对宏观调控的理解
1、宏观调控的本质——短期内调整供求关系
上一次经济波动(1990~2000年)的经验和教训迫使多数经济学家们统一了这样一个认识:宏观政策永远是短期政策,是在给定的经济制度和供给能力条件下,短期内调节供求关系的一种制度。宏观调控不能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但是能够通过调整供求关系打断原有发展趋势来调整经济增长的速度。
说宏观调控是短期政策,一是当年必须要见效,二是必须随着情况(主要是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数据指标)的变化而变化,不仅是方向,还有力度。由于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认识总是滞后的,总是不能及时调控,所以用宏观调控的方法调节经济必须要早早地实施,也就是趋势刚刚形成的时候就要采取措施。
2、宏观调控的目的——防止出现通货紧缩和经济萧条
当经济过热或者经济过冷的时候才会有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国内提到经济过热趋势问题大概是在2003年的二季度末期。那时因为非典问题,二季度的消费非常低,但投资却非常旺盛,大家可以查看一下那一时期的gdp增幅和投资增幅的关系。我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是2002年政府换届极大地唤起了新一届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这是因为我国把gdp的增幅作为考核地方政府业绩的一个主要指标,而在gdp的构成三要素中,消费增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出口也不会立即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要想明显提高各地市的gdp,加大投资成为唯一的捷径。巧合的是,1997年的房改为本届地方政府加大投资奠定了基础,用出售土地的钱大搞市政建设和形象工程。2003年的上半年,很多大城市的gdp构成中,投资占了50%还多!
投资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能力的增加,投资过热意味着过度生产能力的增加和生产过剩。长期过高的投资增幅实际意味着长期偏低的消费增幅,将会对消费需求形成排挤效应,阻碍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展,影响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如果在投资率长期偏高的同时,再加上投资结构的不合理,还会导致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包括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的问题。总体来看,由投资过热带来的生产能力过剩意味着有效需求的不足,势必造成通货紧缩,最终导致经济危机或者称经济大萧条——这正是我国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措施的重要依据。没有过热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就会大为降低!
3、宏观调控的手段——特定经济体制下,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并用
通常意义上,按照经济学理论,宏观调控的手段分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其中经济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过热情况下采取的财政政策主要紧缩型财政政策,也就是财政盈余(政府少花钱),而货币政策就是紧缩银根、调整利率和控制货币增长(降低购买力)。
采取什么样的宏观调控手段,主要取决于宏观调控对象的性质是什么。我们知道美国调整经济的手段通常是调整利率,它不采用财政政策的原因主要是美国的国债占gdp的比例达100%,无法采取财政政策。但是美国经济都是私人市场经济,有完整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利率一调整马上就会有反应。但是这个手段在中国不行。
说到我国的宏观调控手段,不得不提我国的经济体制,目前我国是二元经济的双重体制,允许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包括地方政府经济)同时存在。国有企业因为所有者缺位,不会十分在意投资有多少回报;民营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投资中的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经济萧条,国企损失的是国家的,民企损失的主要是银行的,而银行也是国家的(这也是国家必须控制投资增长的主要原因)。
由于经济体制的原因,使得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不能够仅仅采用经济手段,这种情况下唱市场经济的高调是没有效果的,也达不到前面所说的宏观调控的目的。比如,财政财政里面,中央采取的紧缩型财政政策(目前的称谓是“稳健的财政政策”,但实际上,建设国债发行的减少本身就意味着紧缩),但地方政府却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里面,由于经济体制的原因使得市场行为的主体连本金都可以不还,更不会去在乎利率的高低。
在经济手段不能取得效果的时候,行政手段就成为必要的选择。2004年的调控就是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并用才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
4、如何保证宏观调控有效果——地方和中央保持一致
在我国信用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的现阶段,本地企业要获得发展的资金,只能去拿土地到银行去抵押贷款,于是批地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但是,干部轮换制造成本届政府不管下届政府是否还有地可批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和中央很难保持一致。
去年为了使宏观调控见效,4月份召开宏观调控会议的一开始就引用了邓小平理论,其后才是十几道“金牌”的颁布。9月份,中央颁布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文件。今年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中,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为“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地方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让宏观调控见到效果,以防止经济过热后可能出现的经济萧条局面。
5、宏观调控的影响
我个人认为,宏观调控要见到效果,必须要让一些群体的利益都受到影响。如果对大家都没有影响,那么政策就没有起到作用。
宏观调控的本意是减少国民经济的损失。在经济学上,一般都是提出几套方案,比较哪套方案的损失最小。宏观调控的可替代方案就是不调控,如果不调控将带来萧条,带来经济危机,那么实施宏观调控造成多大损失都是减少了损失,都将继续推行下去。
6、宏观调控的风险
最大的风险是,这么多年来,会使用紧缩型财政政策的国家很少,发展中国家就更少了。我国刚刚从计划经济过来,真正调控市场经济的手段和时机可能还需要摸索。再加上调控本身就是滞后于经济实际发展的反周期段,因此本次调控不排除会出现矫枉过正或者调整力度不够的情况。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出现一段时期内实施高压政策的情况。前者主要出现在调控前期,过热刚开始就实施了相对严厉的措施;后者主要出现在调控的后期,过热已经比较严重了,因为力度不够而不能有效遏制不利情况的发展,这样势必会有更为严厉的政策出台。
二、宏观调控下的钢材市场走势
根据前面个人的粗浅理解,小结如下:
1、宏观调控是在经济增长出现偏离的情况下采用的手段,其目的在于避免出现经济萧条或者是经济危机;
2、宏观调控必然会给一些群体造成损失,只要这些损失不比经济萧条大,就一定会坚持下去,必须见到效果;
3、宏观调控是短期内调整供求关系的方法;
4、宏观调控在我国特定经济体制条件下,必须采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并用的方法。而且,为了见到效果,地方政府必须和中央政府保持高度一致;
5、宏观调控有一定的风险,目前能熟练运用它的国家并不多,发展中国家更少。
在上述对宏观调控政策的理解上,我个人认为,今年的钢材市场走势将是一个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并用环境下的特殊走势。更大更直接地影响国内市场行情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力度和时机,以及可能的风险带来的意外,而受市场经济供求关系的影响则相对较弱。并且,行情的发展必须使钢铁工业等相关行业的利益受到一定影响。
对建筑用钢材的行情,我个人仍然坚持前期做过的一些判断,即:以建筑用钢材的行业平均成本为中轴线上下波动。目前的建材行业平均成本(已考虑协议矿涨价71.5%因素)估计在3500元/吨左右,将来在国家有关鼓励政策的支持下,随着国产矿石产量的增加,这一中轴线将会下移一定幅度。个人预计:1、行情的变动沿着成本中轴线上下波动100元/吨(目前是3400-3600)属于正常;短期内上下波动200元/吨(3300-3700)也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再大的波动(主要指200元/吨以上的涨幅,即3700元以上)将会招致严厉的政策措施;2、中轴线的降低幅度:如果全国矿石价格在目前价位水平上整体降低100元,则中轴线将下移近180-190元/吨,其他幅度依此类推。
对板带材市场的行情走势,目前暂时不能用成本论的观点来判断,而更应考虑供求关系,以及与国际钢材市场的比价关系。板带材属于国家鼓励发展品种,原本不是调控见效的主要目标,但受心理预期和市场人气等影响,目前已经下跌了900-1000元/吨。个人认为:1、板带材的国内市场价格较同一时期相同进口产品(同规格同材质)价格低50美元/吨比较合适;2、如果第一个观点成立,考虑目前进口价格,预计薄规格热卷价格可能会反弹300元/吨左右,厚规格的中板卷可能会达到4900元/吨或以上价位;预计冷轧薄板卷将在此价位保持暂时稳定;3、考虑国内新投产冷热卷产能的不断释放,供求平衡不断被打破,冷热卷的中期走势有可能继续下降。是否下降将主要取决于出口情况,也即国内资源投放量的实际变化情况。4、因冷热卷市场的特殊性,以上所述价位的波动幅度(或者称上下误差)可能在200元/吨左右。
【原创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