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9-7-14
- 最后登录
- 2024-10-30
- 阅读权限
- 80
- 积分
- 27215
- 精华
- 0
- 帖子
- 2066
|
来源:上海壹周
文_壹周记者 李雪清 图_由受访者提供
20世纪初的上海曾是远东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活跃着一批银行家。上海档案馆的大量档案显示,他们不是一些文学影视作品里油头粉面的金融小开或投机倒把分子,而是有着强烈的事业心,敏锐的政治嗅觉以及服务国家、民族意识的职业经理人
银行家:政局的推手和“马前卒”
近代上海金融业与近代中国政局之关系,密不可分。成立于1920年代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最早由孙中山发起倡议。孙的目的,一是顺应当时的经济发展要求,二是为国民党进行经济人才以及经济资源、资金的储备。蒋介石就在那里当过经纪人,跟着陈果夫炒股票。国民党的元老虞洽卿、张静江、戴季陶等也都在上海证交所里做过。
北伐期间,蒋介石从上海地区收到的资助,大部分来自银行家。上海档案馆编研部主任邢建榕介绍,那些“新式银行家”们往往“具有很好的政治眼光,每一步都踏得很准。”他们看好蒋的前途,不断给他送钱。
而上海之所以能在1930年代建成金融中心,也与蒋介石对银行家的回报密切相关。 1927年南京国民从政府成立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段时间是上海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蒋介石把原本隶属于江苏的上海提拔为“特别市”,令其获得与北平、天津平起平坐的地位。
上海不仅成了南京的“后花园”,其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诸多政策扶持而奠定。银行家能参与国民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虽然不一定出于本意,一些人还当上了大官,比如中国银行的张嘉璈就曾就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国民政府为争取外援,不断派人去美国借钱。钱很难借。彼时美国尚未参战,不愿得罪日本。再者,美国也怕中国无力偿还。并且,美国人对国民政府官员很不信任。
蒋介石秘密动用了银行家。胡适的白话诗《自题小照》就是当时身为驻美大使的他题写在自己的照片上送给同在美国借款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创办人陈光甫的。“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胡适在诗中感叹自己太辛苦,但为了国民的命运、为了抗战,只能拼命向前,而不是后来被批判的甘为国民党马前卒。
交通银行董事长胡笔江和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徐新六也被派出国借钱。启程前他们先从上海飞赴重庆见蒋,乘坐的民航飞机被日军五架战机击落,两人因此丧生。
办银行:杜月笙的洗白手段
解放前银行家的地位很高。上海档案馆留存的历史资料中有不少蒋介石与银行家的书信。信中一般抬头“某某兄”,落款处恭恭敬敬地写着“弟中正”。银行家与蒋介石政府既捆绑在一起又相互斗争。蒋把银行当成自己的小金库,银行家则为蒋制定规则限制他的行为。到了1948、1949年,银行家们发现蒋介石政府已然失败无法依靠,便纷纷抛弃他前往香港。
黑帮出身的杜月笙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背景,也想方设法设法跻身金融界。他创办了中汇银行,后来还当上中国通商银行董事长,及中行、交行董事,进入上海银行家俱乐部。办银行不仅帮杜把靠烟赌娼赚来的钱全部洗白,还让他真正进入当时的上流社会。
杜月笙在当年银行家圈子里地位很高。他先派自己的两个大徒弟参加银行家俱乐部的聚餐,后来自己亲自去,饭局上听说谁有了困难,杜就帮他们解决。由于杜江湖经验丰富,主意多,银行家们也愿意听他的“一句闲话”,后来蒋介石败退台湾,很多银行家去了香港,也是听从杜的建议。
杜月笙银行办得不亏,借出去的钱人家不敢不还。中汇银行开张,银行家们照惯例给他“堆花”,即在开业第一天存入一部分钱款,以示恭贺、捧场之意。一般的“堆花”只是象征性地存个五万十万,存一个月即拿出。但杜的银行开张,银行家不仅存得多,还存了不拿。
海派文化:资本推动的产业
上海是工商大都市,经济的发达必然带来文化的发达。1930年代,海派文化发展至巅峰,繁荣的背后离不开资金的运作和支持。邢建榕认为,海派文化与京派文化的区别就在于,海派文化的背后有着金融资本的推动,而资本追求回报。因此,上海的文化是产业,带有娱乐性、公共性特征。电影院、剧院、舞厅、咖啡馆等等都是追求回报的。
中国人的第一家旅行社也诞生于银行家之手。陈光甫热爱旅游,就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办了个旅行部,1927年该部独立成中国旅行社。中旅的很多服务都颇有特色。它在风景区造了很多招待所,是介于高档大宾馆和破旧客栈之间的中档旅店,“招待所”还是中旅的首创。中旅首推的还有旅游大巴编号,让旅客对号入座,既方便了统计人数又令旅客不至于哄抢座位。中旅还推出会员制,组织读书、体育活动。可以说,中旅是上海城市近现代化过程受金融推动的典型例子。“城市的近现代化与人本身的关系最密切。有了规则,带来人们观念的改变,才能与城市现代化协调发展。”邢建榕说。
至于银行家资助文化人、文化事业的例子更多。梅兰芳三次出国演出,全是由银行家资助。上海的新式银行家虽大多留学,传统文化功底也很深。银行家中不乏才子。因出国借款牺牲的徐新六既是金融才子,也很受梁启超赏识,还是新月诗社的重要成员,也与胡适交好。后来胡适还为他写过一首白话诗。梅兰芳《霸王别姬》的原剧本太长,可以演两天。后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一个经理吴震修帮他改了本子。
主讲人:邢建榕 上海市档案馆编研部主任、研究员
>Q&A 邢建榕=X
壹:上海的银行家阶层是怎么产生的?
X:我们说的银行家基本都是新式银行家。他们的诞生与1916年的“抗拒停兑令”事件有关。袁世凯称帝,军费开支庞大,挪用了大量银行资本,造成储备金虚弱,恐慌的百姓去银行挤兑。袁世凯下令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这两家带有官方背景的银行停止兑现和存款停止付现。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总经理宋汉章和张嘉璈拒绝停兑,银行照常营业。
壹:对于银行家的抗拒,袁世凯有什么反应?
X:袁世凯下令逮捕二人。但宋、张二人早有准备,他们找了其他银行的老总作为中行的股东起诉他们。按规定,起诉期间他们不得离开租界,银行也不得关门。这一次他们联合了许多银行家,抗议袁的做法,维护股东利益。此时银行家不完全听命于政府的独立性已经体现出来,新式银行家的阶层就出来了。那之后,即使在与蒋介石打交道的过程中,银行家也保持独立性,要求蒋按照规则做事,寻求双赢。另外,银行工会成立也很重要,它是一个银行的协调机构,当银行与政府产生纠纷时,由工会出面协调。
壹:这些银行家在你眼里是什么样的人?
X:老百姓概念里他们是拿别人的钱去赚钱。但他们是职业经理人,拿工资,拿分红,为股东服务,为银行打工,与开纱厂、开布厂的不一样。他们事业心很强,社会责任感很强,政治意识很敏锐,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蒋介石这样的靠山他们是办不下去的。许多银行家都参与了法币改革,后来国民党的金圆券改革他们没参与,经济差不多也要崩溃了。但在他们光鲜的背后也存在对他们的打压,许多人还被绑架。他们和蒋是又斗又结合。而在政治大环境前,他们愿意出面为国家做事情。比如北伐,比如抗战时出国借款。
壹:银行家在北伐期间为什么力挺蒋介石?主要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还是国家利益的考虑?
X:当然自己利益还是最主要的。在北洋政府时代他们也是被打压的对象,他们想发展资本主义但收到限制,而蒋介石的口号是维护工商业利益,发展经济。他们觉得蒋介石来对自己有利,而支持蒋介石也是冒着杀头的危险的。
壹:银行家社会责任感体现在哪些方面?
X:他们有服务社会的理念。早期的银行注重大客户,看不上老百姓。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特意把门面平民化,简化流程,强调银行服务社会,搞一元起存,让中小散户进来。他们真的考虑发展金融,为国家、社会服务。它们为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留学贷款,贷款给小店、水果摊,有的连抵押都不要。当时的银行还去农村放贷,有点像现在的扶持农村,有的贷款是根本收不回来的,但他们也做。茅以升建钱塘江大桥,许多人不愿意投资,浙江商业银行牵头投资。他们觉得,就算赚不到钱,但建造交通大动脉对国家经济有利,所以他们愿投。1935年金融危机的时候,火柴大王刘洪生濒临破产。刘找到宋子文借钱被拒。浙江兴业银行投了。因为它是民族工业的标志,需要金融业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