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新能源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期货论坛搜索导航短信En
当前位置:钢之家 > 钢铁论坛
   
搜索
显示模式:
查看: 4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济学家的预测管用吗?

[复制链接]

428

主题

2066

回帖

2721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0:50: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作者:程实
经济学家的预测管用吗?相信这个问题一说出来就会招致无数嘲讽,从现实结果看,经济学家的预测精确度的确和中国男足的射门成功率类似,低到令人无语。就连经济学家自己都自嘲:在过去五次股市大跌里预测到了十次。所以,真正具有专业素养的经济学家,往往都不会四处标榜预测到了某某危机。但有意思的是,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却对“长期预测”褒奖有加,瑞典皇家科学院将经济学最高荣誉授予尤金·法玛(Eugene·Fama)、拉尔斯·彼得·汉森(Lars Peter Hansen)和罗伯特·席勒(RobertShiller),以表彰他们在资产价格实证分析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从学术角度评价,这三位经济学家得奖确是实至名归,但从现实角度评价,瑞典皇家科学院似乎有点疯狂。站在现实投资的立场,不仅短期预测不靠谱,长期预测也并非如瑞典人颁奖时说的那样“可行”。原因有二:第一,长期预测说白了只是寻常智慧。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寻常投资者,都明白一个道理:有潮涨就有潮落,长期中没有只涨不跌的,也没有只跌不涨的,价格太低就会涨,价格太高就会跌。诺奖宣布后,席勒预言到次贷危机的轶事就广为流传,但仔细看席勒的畅销书《非理性繁荣》以及他对资产价格趋势的评价,就不难发现,席勒预言到美国房市危机的原因说白了也就是房市太火、房价过高。不过,这种朴素的寻常智慧未必对实际投资有太大指导意义,因为你很难确定价格是太高还是太低了。其实,这本质上涉及到经济学的深层尴尬,经济学的思维范式始终是“均衡导向”,长期内,任何变量都有回归均衡的内生动力,但遗憾的是,均衡即便被证实是存在的,却很难定位。举个简单的例子,席勒也曾将股市市值和GDP规模之比视作判断股市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如果数据取用20131015的市值和2014GDP规模,美国的这一比值为118%,日本为86%,英国、德国和法国为142%49%72%,中国、印度和巴西为35%62%50%,全球比值则是77%。仅从这个数据看,中国、巴西和德国股市似乎很有吸引力,美国和英国股市则似乎过热,但相信很多投资者都并不认为美国股市未来23年的长期走势会大幅弱于中国股市。经验表明,寻常智慧在理论上很有说服力,本身也充满强弱转换的内在哲理,但并不会显著提高资产价格现实预测的准确性。

第二,长期中预测已经死了。其实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说已经注定了长期预测“很难正确”的宿命,如果技术方法是共享的,且市场是有效的,那么长期预测的影响已经体现在了现实价格之中,资产价格长期走势最终将取决于未知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能够导致价格超常规变化的因素,都是不可预测的,特别是经济金融危机,大多是由黑天鹅事件所引爆,因此经济学家即便能够观察到长期风险,也无力预测危机会不会发生以及何时发生。长期中,经济学家不仅无力预测危机,对经济走势和资产价格的预测也经常性出错,仔细观察下现实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实际运行,就会发现,与“共识性”预测的背离是一种常态。这种背离的例子俯拾皆是:2008-2010年,次贷危机期间,市场对全球经济从单极世界转向多元世界形成了共识,长期预测普遍倾向于认为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势头将明显强于日薄西山的美国。但数年之后,形势却与长期预测发生方向性背离,美国经济自2012年起强势复苏,并表现出可持续的内生驱动模式,新兴市场经济体却遇到了经济普遍走弱的尴尬,甚至有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发生金融危机。而根据201310IMF的最新预测,2014年,美国经济增速预估值为2.59%,不仅高于2008-2013年危机期间的0.93%,还高于新世纪以来历史平均的1.92%2014年,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速预估值则为5.07%,不仅低于危机期间的5.36%,还低于新世纪以来历史平均的6.05%,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的相对势头明显弱于美国经济。再举个金融市场的例子,2013年初以来,美联储将择机退出QE政策是最大的已知信息,市场由此对美元和国债收益率两个变量的走势形成了共识性预期,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将导致美元长期升值和美债长期收益率升高。但现实演化却是,美元短期波动很大,但并未显露出一点长期走强的迹象,2013103,美元指数一度跌破80点,与一年前水平将将持平;而美国国债收益率走势则充分显示了有效市场假说的力量,9月初,美联储议息会议还没开,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就一度冲破3%大关,较年初上升了近1.2个百分点,在退出预期已经体现于当前价格的状态下,无论美联储退不退QE,国债收益率都只剩下下跌一个方向,随后的这一个月,10年期美债收益率就已快速下降了近0.4个百分点。事实表明,对于资产价格而言,在预测统一的过程中,投资者的相应的策略调整也同步进行,当共识真正形成,大部分投资者的策略调整也已到位,这时候,共识所代表方向的边际驱动力量也接近枯竭,相反方向的较小力量可能就会导致趋势变盘,这恰说明了预测越是一致、背离发生可能性越大的原因。

说实话,不仅短期预测经常出错,长期预测也不靠谱。那么,诺奖颁错了吗?在我看来,答案恰恰相反。经济预测可能并不靠谱,也并不精确,但却是有用的。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共同为投资者描绘了经济运行的基准情景,短期预测的调整为投资者提供了现实经济表现优于还是次于预期的重要信息,并由此让市场定位并发现未被察觉的新风险,而长期预测的变化则告诉投资者,这些已出现的不确定性是否已经积累到足以影响长期趋势的量级。无论对于金融投资还是宏观政策制定,预测绝对水平可能并不重要,但预测的变化却对投资决策和政策变化提供了事实依据。举个例子,201310月,IMF刚公布了最新的长期预测数据,单看10月的预测数据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但IMF每年1月、4月、7月和11月都会更新一次预测,预测数据的变化则提供了全球经济运行的丰富信息。10月,IMF2013年和2014年全球经济的预测较7月调降了0.30.2个百分点,2012年以来,IMF的预测就始终处于下调状态,这表明全球经济尽管在复苏通道之中,但整体表现令人失望;此外,10月,IMF并未调降发达国家的增长预测,却将2013年和2014年新兴市场增长预测下调了0.50.4个点,这表明全球经济2012年以来“西进东退”的格局不仅没有结束,还在进一步深入演化,新兴市场的发展风险令人担忧。事实表明,形成一个时间序列上连续的、力求理性并充分反映已知信息的经济预测十分重要。

既然如此,是不是经济学家都应该去预测?笔者以为,这要一分为二。世人对经济学家存在极大的误解,经济学家实际上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两种职业。一种是“经济学·家”,这种经济学家致力于抽象世界的理论研究;另一种是“经济·学家”,这种经济学家则致力于对现实经济运行的客观分析。一般而言,前者大多置身于象牙塔内,后者则大多身处投行和政府机构,两者关系就像研制天文望远镜的科学家和用这些望远镜观察天体运行的科学家,经济学理论研究为更好地理解和预判现实经济运行提供了基础。因此,热衷预测的“经济学·家”是不靠谱的,而不预测的“经济·学家”则是不称职的。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位“经济学·家”是对的,因为正是基于他们的基础性贡献,“经济·学家”的预测工作才更有现实意义。



※ ※ ※ 本文纯属【onlylong】个人意见,与【钢铁论坛 | 钢之家钢铁网】立场无关※ ※ ※
回复 快速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关于钢之家|联系方式 |服务项目|服务报价|技术服务|在线订购|企业短信|会员注册 | 网站动态|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与建议|在线客服|我要纠错 |==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