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府发布的负面清单中,关于保险产业的限制管理措施并没有大的改变。保监会29日发布公告,公布了支持上海自贸区发展的八项举措。如果仅从顶层或制度突破上看,此次开放抢眼的亮点不多。允许保险公司在自贸区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上海研究探索巨灾保险机制,都不是什么创新。尤其是巨灾保险机制,之前国家一直在研究筹建,但却始终是只见论证、不见出台,可见并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
此次的“支持”细节尚未出台,但想来政府的支持无非就是财政或者市场准入,初步估略,显然后者比前者更可能。根据上海的历史数据,发生巨灾的概率并不大,如只是自贸区内发展巨灾,不太可行,所以便只能是“探索巨灾保险机制”。
开展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不是新事物,运行已有几年;境外投资范围和比例也并非“开禁”之举;支持国际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从事再保险业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自贸区依法开展相关业务”亦不是出格的行为。外资可设立专业健康险公司可以称之为“开放”的亮点之一,但考虑到中国目前的医疗服务体系及健康险的营运情况,估计短期之内难以有大的作为。整体来看,保监会的这八项举措颇像“凑出来”的。
但是,机会是隐藏在平淡之下的。人民币跨境再保险是长远效应,需要等待时机,大手笔运作,姑且不谈。亮点或者说核心在最后几条,即第五、六、七条。
先来复习一下这三条:“五是支持上海开展航运保险,培育航运保险营运机构和航运保险经纪人队伍,发展上海航运保险协会;六是支持保险公司创新保险产品,不断拓展责任保险服务领域;七是支持上海完善保险市场体系,推动航运保险定价中心、再保险中心和保险资金运用中心等功能型保险机构建设”。
这三条看起来亦无新意,也是老生常谈。但9月27日,交通运输部、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关于落实<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列出的重点任务中包括扩大开放水平、创新航运政策、拓展中心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基础建设五方面。在提升服务方面,有几处提到保险,可见保险之不可或缺。
建设上海航运中心的提法已有多年,之前一直未有大动作。以个人观点,至少在短期看来,此次上海自贸区的整体核心就是上海的航运中心地位。不在于放开多少,而在于搞活多少。
一个没有强大对外贸易的国家,只能是一个半现代性的国家。中国作为贸易大国、亚洲政治与经济的核心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能力并不强。贸易流通带来的资金流通效应并未在中国得到体现,中国只是一个生产加工地,流通所带来的增殖并未使中国受益。上海航运中心的建立,可以极大的缓解这个情况。这个任务,非上海莫属,北京无海,广州没有带动作用。
金融业是虚拟经济,必须有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航运的发展会带来一系列的机会。尤其近期,BDI走势平稳,标志08年以来的国际航运市场的不景气开始回升,与之相连带的造船业也终于在跌跌不休的日子中看到了希望。银行开始回归“吸金大户”造船业,近期,某融资租赁公司给某海运公司授信40亿即是明证。
在保险史的发展上,没有海事,劳埃德可能还是个咖啡馆,保险更不会随着船舶与商队传向世界成为一个产业。保险是不折不扣的配套产业,哪里有风险,哪里就有保险。风险越多,保险的市场越大。船舶保险、航运保险、责任保险,还有一直以来困扰保险业负债与资产匹配问题的保险资金投资。具有较为丰富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运作经验的险资,在港口建设、准不动产的“船舶”上同样有广阔天地。
此前,国内保险业一直在进行低水平的拼费用、拼渠道、拼增员,高端保险产品并未有大的发掘与发展。如果此次保险业仍然将目光盯在“政策放宽多少”“利率允许浮动多少”“能否在不动产上动点心思”“怎样打监管的擦边球”之类的,无助于自身的长远基业。
可以说,充满风险与挑战的国际贸易给保险业所带来的机会远远超过现下国内市场中任何一个可能的想象。对于保险业来说,这才是真正酝酿奋发的机会。欢迎光临 钢铁论坛 (//luntan.steelhom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