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论坛
标题:
【转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辉煌的执政成就
[打印本页]
作者:
李娜娜
时间:
2011-6-30 13:15
标题:
【转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辉煌的执政成就
——访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副主任谢春涛教授
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成功应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的考验、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依然保持经济快速增长……这一系列重大成就和标志性事件,使国际社会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刮目相看。于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等成了国内外许多人热议的话题。一些有识之士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这样一个成立90年、执政超过60年的政党,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副主任谢春涛教授,请他解读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个个谜。
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真正与中国人民同甘共苦、风雨同舟
记者:谢老师,首先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既有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经验,也有因决策错误给党、国家和民族带来严重损失的教训。但中国共产党却始终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请您分析其中的缘由。
谢春涛:我想主要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60年里能够具有真正与群众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担当意识,及其勇于正视错误、修正错误的负责态度和言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其中有四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首先,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 的伟大成就,使人民群众对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充满信心。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结束语对这一阶段的伟大成就及基本经验是这样归纳的:彻底结束旧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祖国大陆的高度统一;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建立起巩固的国防,不断推进人民武装力量建设;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为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党的领导不断巩固加强,党的组织日益发展壮大。这些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就是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其次,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犯错误一般是动机与效果严重背离导致的。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独立探索寻找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视角来分析,“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错误的发生,反映出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动机与效果的严重背离。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使中国尽快成为一个大国、强国,赶超发达国家。同样,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愿望是建设一个理想的社会主义新社会。保持革命的纯洁、建立理想的社会主义,这样的动机是无可挑剔的,问题在于目标脱离实际,且达到这一目标的方式和手段出了问题。
再次,即使在困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如果我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就应该承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要成就。根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提供的材料,从新中国建立到1964年,重工业各主要部门累计新建的大中型项目中,有2/3以上是在“大跃进”期间开工的,初步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体系。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些开工项目和由此新增工业生产能力获得了扎实的成果。其中,特别突出的是石油工业的发展和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研发。所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谈到1956—1966年成就时指出: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一些工程艰巨的新铁路建成通车;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投产;核技术、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尖端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更引人注目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周恩来审时度势,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使中国的外交工作实现了新的转变。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于2月28日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1972年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至1973年底,中国同西欧国家普遍建交。与外部世界的交流逐步增加,为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改革开放创造了外部条件。
最后,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对待所犯错误。对于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误,中国共产党并不讳言,而是公开郑重地承认并反思错误、改正错误,引以为戒,体现出一个成熟大党应有的风范。勇于正视错误、修正错误之后,继续发展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不断追求真理,随时纠正错误,就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立于不败之地。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走出了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记者: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0多年的镰刀锤子红旗悄然降落,共产党执政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彻底消亡。在此前后,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政权相继易帜。但中国顶住了否定社会主义的风浪,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步伐愈加自信而从容。您认为中国共产党成功执政的根由何在?
谢春涛:首先,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一直领导中国人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完成的,但对于照搬、照抄苏联,毛泽东一直是不满意的。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明确表示要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自己国情的道路。
在这之后,中国共产党探索的脚步一直未停。20世纪50年代末起一直到80年代,中苏关系由“蜜月”变为陌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取得了独立自主地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动权。当然,在探索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遭遇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挫折。但挫折之后,探索的主动权仍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中。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开启探索新道路的起点。在为这次会议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果不其然,十年之后,思想僵化、迷信盛行的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真的就应验了邓小平的预言。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的客观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开幕词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邓小平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一时期,中国改革开放高歌猛进,人民奋发向上,国家朝气蓬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法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府的统一意志,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支持。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一时期苏共及东欧仍然深陷于僵化的发展模式和陈旧的观点中不能自拔而终致亡党亡国。
其次,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选择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的方针政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内部也达成了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共识。1982年起中共中央连续五年发出五个1号文件,推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得到推广。在农村改革取得成功以后,以城市国有企业为重点的改革全面展开。在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承包责任制、改变用工制度、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基础上,逐渐开始股份制试验,尝试产权改革,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也推向前台。
中国共产党党内外以及世界上的有识之士都认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人都能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一幅“小平您好”的问候发自肺腑,折射出千万普通百姓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与支持。1991年,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概括得更为精辟: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兴衰存亡的扛鼎之言。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道: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再次,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结合起来。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采取的是循序渐进式的发展战略。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中国“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代化。
这种将大目标分解为若干小目标逐渐加以实现的方法,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当前需求,又使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两个阶段性的发展战略目标——“小康社会”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共鸣,获得广泛认可。在广大群众认可这两个目标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国际上的和平环境和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必需条件。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条件,三者必须有机统一起来。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注重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协调统一,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稳定,保证了社会主义中国的一路前行。
最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对于苏东剧变,中国共产党一直深思其原因并力避其害。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以一个政治家、战略家的眼光高瞻远瞩地指出:“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要有一个真正稳定的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入思考在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多方探索,卓有成效。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党中央始终把惩治与预防腐败置于关乎党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把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此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特别是在查办大案要案、深挖腐败分子、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治理商业贿赂、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有鉴于苏东国家的共产党过分拘泥教条,失去作为马列主义政党应有的理论创新精神的教训,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说: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这句话正可解开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昂首前进的秘密。
欢迎光临 钢铁论坛 (//luntan.steelhome.cn/)